云南大學農學院喬琴副教授在PNAS上發表研究論文
2019-03-26 16:58:43網絡資源
近日,云南大學農學院喬琴副教授與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西藏大學以及比利時根特大學等國內外多個實驗室合作,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題為“Genome of Crucihimalaya himalaica, a close relative of Arabidopsis, shows ecological adaptation to high altitude”的研究論文,云南大學農學院喬琴副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該研究對青藏高原特有分布的擬南芥近緣種須彌芥(Crucihimalaya himalaica)進行了基因組適應性進化研究。研究結合二代和三代高通量測序技術,組裝得到了234.72Mb的須彌芥基因組,包括 27019個預測基因。系統發育分析顯示須彌芥與薺菜最近緣,分化時間大約為8.8-12.2個百萬年,而與擬南芥屬分化時間約為12.7-17.2個百萬年。青藏高原在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快速隆升之后,須彌芥的LTR反轉錄轉座子發生了明顯的擴張,說明轉座子的爆發可能與環境適應有關。須彌芥基因組中抗病相關的基因發生了縮減,而與泛素介導的蛋白水解和DNA損傷修復相關基因發生了明顯的擴張和受到強烈的自然選擇,這與青藏高原低溫、強紫外線等極端環境因素有關。此外,須彌芥中自交親和相關基因變為假基因或丟失,這是導致須彌芥自交親和的根本原因,也是該物種適應青藏高原傳粉昆蟲少的一種策略。綜上,該研究為青藏高原植物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線索,同時該研究發現植物與動物對青藏高原的適應機制既有相似點(DNA修復途徑、抗病途徑),也有不同點(植物自交親和性、植物激素途徑)。
喬琴副教授曾在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2018年感動中國人物——復旦大學鐘揚教授實驗室進行博士后學習,并合作開展須彌芥適應性進化研究。該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