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西方各階段轉型時期的歷史特征(2)
來源:高中歷史 2019-03-25 18:58:17
1、特征:經濟持續高速發展
原因:(1)、科技革命推動經濟現代化——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以原子彈、電子信息、航天技術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術,形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并持續發展。其規模、深度和影響,遠遠超過了前兩次工業革命,對社會生產力和世界經濟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使世界經濟向真正現代化前進。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整個經濟增長的源泉。開拓了許多新產業.高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革命的中心在美國。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有利于發展高新科技產業。
①、所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指私人壟斷組織與資產階段國家相結合的資本主義,它產生于19世紀末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
②、20世紀30年代,各國為結束大危機以不同形式加強對經濟的干預(特別是羅斯福新政),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有所發展。
③、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適應了科技革命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例如:國家大力加強對科技的扶植和資金的投入,占據國家基礎經濟部門或開發新興高科技產業,加強政府對經濟宏觀管理,推行國有化政策,拓展世界市場,進行一些社會改革,適當改善人民的生活等。
(3)、資本主義經濟相互依存加深以及協調加強有利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
(4)、國內外環境穩定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向世界各地輸出資本、大力拓展海外市場、賺取高額利潤外部的條件。
2、幾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西歐、日本和美國。
西歐——二戰后,西歐國家憑著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借助馬歇計劃的援助,到50年代初,工業生產大體都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其后,便相對穩定和持續發展了。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尤為迅速,60年代初躍居西歐最強的經濟大國,創造了“經濟奇跡”。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西歐國家感到,要在美蘇兩大國之間保證自己的安全,提高國際地位,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必須密切聯系,加強合作。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這是一個區域集團性的經濟和貿易實體,聯邦德國起主導作用,也有利于各成員國經濟的發展。它在國際市場上和政治舞臺上發揮了越來越重要作用,成為能與美,蘇抗衡的力量。
日本——飛速發展。60年代末,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且發展勢頭不衰。
美國——二戰的“暴發戶”,二戰經濟穩定高速發展,資本主義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但70年代以來,不斷受到日本和“歐共體”的挑戰。
(二)70年代——80年代(滯脹時期)
從1973年起,在石油危機沖擊下,發達國家結束了長達20年的高速發展,進入了經濟“滯脹”時期。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矛盾可以相對緩和,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如前所說70年代中期那次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結束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時期,進入了“滯脹”階段,“滯”是經濟發展緩慢,甚至生產停滯;“脹”是通貨膨脹,兩者并存、互相交織。這就是“滯脹”的主要特征。
這兩種情況下,要刺激經濟增長,就要冒通貨膨脹的危險;要抑制通貨膨脹,就要冒加劇經濟衰退的危險。因此,刺激經濟增長政策與抑制通貨膨脹的政策是互相矛盾的,資產階級政府的經濟政策擺來擺去,動搖不定,對經濟的調節作用失靈,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作用的減弱。
1、原因:①、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促進生產的作用日益削弱
②、經濟危機(原因:固有矛盾;資本主義競爭;第三世界的矛盾——石油提價是直接的)
2、特征:生產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并存
3、應對措施:政府調整政策,減少干預;出售部分國有企業;削減社會福利開支, 逐漸扭轉經濟頹勢。
(三)、80年代——90年代(復蘇時期) :80年代發達國家先后走出了“滯脹”
(1)原因:①、重要原因是國家改革采取了降低稅率;
②、減少政府支出、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措施。
(2)特征:①、經濟出現持續增長;
②、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顯著降低。(看小字內容人均收入;生產總值;國債發行量)
(四)、90年代以來的特點:
1、經濟危機期間經濟下降幅度較小
2、生產過剩危機和金融危機交織并發
3、經濟復蘇階段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