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全方位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
2019-03-22 20:49:14網絡資源
“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這歸根到底要提升思政課教學品質。四川農業大學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思政課課建設,出臺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在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平臺建設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在學校大力支持下,馬克思主義學院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為重點,積極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各環節的精細化改革,讓學生在思政課上學有所樂、學有所思、學有所獲。
改良內容”配方”,優化教學體系,讓教學內容實起來。完善集體備課制度,建立“學院-教研室-課程組”三級教研機制,創新集體備課形式,貫徹“內容為王”的教學理念,實現“一校三區”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統一性。一是形成科學合理的課程內容體系,打造思政課的“精彩系列”(精彩教案、精彩課件、精彩案例、精彩一課)。在研究教材體系、吃透教材內容、把握教材精神基礎上,重新梳理、整合教學內容;在整合教材內容中抓住教材內容的重點,融入大量實際材料形成教案;注重教學內容的設計強化教學難點、社會熱點的理論闡釋,突出“思想疑點、學生關注點”的現實感悟。二是內容“三貼近”促教學“活”起來 。堅持貼近學生的原則,增強思政課教學的親近感,展示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情有義”的情感溫度,確保學生“真心喜歡”;堅持貼近實際的原則,增強思政課教學的真實感,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有虛有實”的理論深度,確保學生“終身受益”;堅持貼近現實的原則,增強課程教學的時代感,彰顯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棱有角”的思想厚度,確保學生“畢生難忘”。三是挖掘校本資源融入教學,讓教學由“天邊”回到“身邊”。充分挖掘“川農大精神”內涵,將“川農大精神”的校本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心系“三農”、服務“三農”的意識和能力,讓思政課教學既“頂天”(宣傳和闡釋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又“立地”(弘揚和傳承校園文化和精神),提升課程內容的親和力,學生獲得感強。
改進教法“工藝”,打造“一課一品”,讓課堂教學活起來。改變過去以“填鴨”“說教”“劃重點”為特點的課堂教學方式,積極探索符合課程特點的互動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力求在教學話語體系上實現突破、感情連接上實現強化,逐步形成思政課程的“一課一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問題解析為方案設計教學專題,通過理論講授和課程訓練結合來實施的“問題”導向專題教學法,形成了“辯論課堂”“匯報交流課堂”“演講課堂”“影視課堂”等學生感興趣的課堂形式;形成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以歷史學的演繹法,通過論點—論據的實證訓練,全面精準詮釋教材,實現讓學生真知—真懂—真信目標的“論點—論據”方法論教學法;形成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社會實踐主題相結合,堅持大學生優標進課堂,堅持大學生講思政,化抽象理論為形象演繹,寓教于樂的“快樂思修 成長你我”情景教學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著力打造“自然科學家心目中的馬克思主義”品牌,采用了自然科學專家訪談與微視頻制作等教學方法;“形勢與政策”課程采取組合拼盤專題授課方式,創設了“形勢與政策大講堂”,開闊了學生視野。“一課一品”的探索,打造有效互動課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抬頭率、滿意率,思政課在學生心目中由“有意義”變得“有意思”了。
改革考核方式,大學生回歸常識,讓課程考核真起來。思政課考試回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的,以考查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能力為重點,依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改變過去“一考定成績”的課程考核方法,進一步強化“過程管理”“行為管理”的理念,實施考試方法改革。將教學過程分解為若干環節,實施“環環合格”,將思政課的過程考核融入多樣化課程訓練中(如課前時事演講、讀經典觀影視寫心得、問題研究討論、課堂辯論、自學教材章節寫讀書報告、大學生講思政、微視頻等形式),引導學生研讀教材、關注社會,理清思想疑點,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回歸常識,切實推進進頭腦的工作。結果考核,建立了三校區統一出題、統一考試和統一閱卷的制度。現有的考核體系既包含知識點的考察,更加大了對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使用考察的力度,改變了過去改變學生“平時不用功,臨時抱佛腳,考前背背就及格”的狀況,鼓勵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維持學習熱情,并體驗方法運用考核的成就感。期末試卷不只是知識點的考核,考卷更著重科學規范與靈活度,能夠保證同一門課不同教學班之間成績評定既有統一標準,又能結合學生實際的接受程度與運用能力,體現考核結果的差異性,能對學生一期的學習成果做出科學評價,增強了學生學習思政課效果評價的效度和信度。
完善實踐教學環節,豐富實踐教學形式,讓思政教育信起來。單獨設立2學分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制定實踐教學大綱,推進多元化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形成了全覆蓋、校內外、多形式的思政課實踐育人機制;建立了10多個以紅色文化、災后重建、改革成果、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等多主題的社會實踐基地,為“行走的課堂”實踐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實現學校與基地協同育人;采取“實踐成果批閱鑒定-優秀實踐成果遴選-優秀實踐成果課堂展示”流程,實現大學生實踐成果回歸理論課堂。學院深入扎實推進以道德小品展演、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經典閱讀、主題征文等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進入社會,特別是組織學生深入農村感受“三農”實情,切實拉近了社會現實與思政課程理論的距離,,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悟人生,辨別是非,凝練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思政課程的激情,強化了學生對思政課的情感認同,提高了實踐育人效果。
“配方”更科學、“工藝”更精湛,“包裝”更時尚,學生對思政課的滿意率穩步提升,獲得感日益增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將以永遠在路上的執著和韌勁,在思政課改革創新工作中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八個“相統一”(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不斷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讓思政課成為真正的“金課”,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