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現代文學類文本閱讀難點及提升方法
2019-03-14 15:50:11三好網
隨著新課標的不斷穩步推進,高考的題型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近幾年高考的語文閱讀題往往會選擇“二選一“的形式讓學生選做,一類是文學類文本閱讀,一類是傳記類文本閱讀。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語文的閱讀都是老大難,能在這個點上突破,是語文提分的關鍵。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文學類文本閱讀難點分析及提升方法指導。
一,作品表達含蓄
縱觀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的文章,對于主題的表達一般都比較含蓄,像一些小說、散文越來越不會在文章中流露自己的褒貶傾向,在表達方式上也更加注重微言大義,這大大增加了學生對于文章情感把握和理解的難度,也增大了學生文學類文本文章閱讀的難度。
首先,要有效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增大對文學類文本文章的閱讀量,只有讀得多了才可以逐漸地熟悉所選文章作者的表達特點和表達習慣,才可以了解文章的主題,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其次,教師還可以為學生選取一些文學理論方面的文章,讓學生通過閱讀同類別的文章,并進行針對性的訓練,了解當代文學的創作風氣和創作特點。
再次,要指導學生養成詳讀文章的習慣,通過認真仔細地讀每一篇,有效提高學生對文字的敏感度和細節分析能力。
最后,一定要教育學生在閱讀中養成注意細節、及時歸納總結的好的閱讀習慣,以讓學生從這些細節的理解和歸納中找到文章的規律和一些固定的符號特點,像有些景物由于在歷史上和情感有很深的聯系,逐漸就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符號。例如,喜鵲在枝頭鳴叫象征著將會有好事到來,或者說預示著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圓月代表著團圓和聚首,缺月代表著分散和離別;憑欄代表著孤寂難耐和愿望親人歸來等等。學生通過對這些符號的積累和認識,在閱讀的時候可以迅速通過這些字詞來大概掌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進而提升文學類文本文章的閱讀速度。
二,高考文學類文本類閱讀難度相比于中考而言,難度有三點。
第一,文中所給字詞往往并不會是該字詞的字面意思,甚至有的時候會和原詞匯的意思相反。
第二,高考內容在情感上表達的思想更深厚,內容更加錯綜復雜。
第三,意境比較深。從以上三點來看高考的閱讀難度要遠遠大于中考的難度,而高中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課堂上學習,他們與現實社會的接觸還是比較少的,不懂社會的事故人情,當然也不可能遇到太多的情感挫折,因此總的來說閱歷比較淺,導致在對文章的理解中有時候很不到位,甚至會產生誤解。
因此,教師在輔導學生進行閱讀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讀一些有名的著作和文章,不斷增加學生的閱歷和對文學知識的把握度,努力做到將文學知識和文學情感融為一體。
在具體的文章閱讀中要讓學生把自己帶入文章的意境中,根據上下文來揣摩和推測作者想要表達的心思和情感,將對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里,加強對文章意境的判斷和理解,努力讓自己進入到作者所營造的意境中。從而在逐漸增加自己閱歷的基礎上實現對文章的深刻理解,提高自己的文學類文本文章的閱讀能力。
三,學生的文化積淀不夠
新的高考題型越來越重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這對高中生的文化積淀也有了很高的要求,如果高中生的文化積淀不夠,那么在做文學類文本閱讀的時候會遇到理解不到位、不透徹的問題。
例如,有一年的高考閱讀《飲一口汨羅江》,這品文章主要是描述屈原的愛國情感,如果學生對屈原、對汨羅江不夠了解,就不能夠理解屈原的高貴人格和中國歷代文人的優秀品質,那么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必然會產生偏差,也就不能更好地去答題。
因此,教師在高考的復習中要注重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引導學生多接觸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在課堂上見縫插針地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讓他們在不斷接收傳統文化的熏陶下獲得潛移默化的影響。
只有學生的傳統文化積淀有了明顯的提高,在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文章的時候才可以游刃有余,在做相關題目的時候也會變得相對輕松些,但是一個人的文化積淀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形成的,需要學生一點一點地積累。例如,可以閱讀傳統文化經典書籍,邀請文人巨匠來學校做演講,帶領學生參觀歷史人物的故居遺址,這些都會對學生的文化積淀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
總之,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充分重視對文學類文本文章的閱讀,在高考的復習中不斷找到文學類文本文章的閱讀難點,并找到相應的解決策略,在學生有效應對相關高考題目的同時提升自己的傳統文化素養,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