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第十一屆羅馬尼亞大師杯數學競賽上,中國隊團體總分獲得第六名,其中6名參賽者有4人獲得銀牌,1人獲得銅牌,1人獲得鼓勵獎。有輿論認為,中國隊在數學競賽中成績下滑和取消部分競賽類升學加分項有關。
如何看待這個話題?
《南方日報》
“慘敗論”有聳人聽聞之嫌
正如數學奧林匹克國家集訓隊教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所分析,單以成績而論,此次RMM國家隊的表現也不能用“慘敗”來作定論。個人成績上,排在第15、16、18名的我國選手都得了35分,而排在第9名、摘得金牌的選手是37分,考慮比賽題目每道滿分是7分,2分之差“連‘一道題目’的差距都談不上”,“從一兩次數學競賽的結果,很難分析出數學教育存在什么問題”。還有人發現,包括排名15、16位的兩名銀牌選手,6名中國選手中5人在第三題上得了0分、1人得了1分,認為很可能是備戰出現了問題。再參照中國隊歷屆RMM表現,除了第二屆6名選手中得了3金1銀1銅外,至少還有兩屆沒有得過金牌,第6屆只得了1銀1銅,總成績方面也有5次排名在3名以外。綜合上述種種,“慘敗論”實在有聳人聽聞之嫌。
《南方日報》
要擺正奧數的位置
忽視金牌、銀牌之間不到一道題的分差,動輒就把“失金”歸咎于政策,抑或把得到金牌當成中國人在數學方面能力的證明,或許有點不講道理。從政策導向上看,取消學科競賽與升學優惠,并不是不重視該類學科及其教育,而是要求基于中小學生教育成長規律,引導學生以興趣激發潛力和參賽動力,避免功利地追逐競賽成績。事實證明,反而是太過為競賽而學習,把發掘潛力變成了高強度備賽,把人變成了“競賽機器”,結果產生了揠苗助長的效果?纯匆欢瘸霈F的“全民奧數熱”,從小升初到初升高,一些家長熱衷奧數,不過是為了增加一份擇校砝碼,如此培養出來的“數學能力”,豈不有違競賽設計初衷,不恰恰是應該糾正的么?(張東鋒)
中國之聲
淡化對國際奧數競賽成績的過分看重
數學競賽的本意是為了數學的普及與提高,發現有數學天賦的學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走向數學研究。這次競賽的參賽領隊瞿振華認為:
“一方面,我們應該淡化對國際奧數競賽成績的過分看重,讓其回歸本質,它只是高中學生展示自我數學解題水平的一個活動。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給數學有特長的學生一個平臺,讓數學競賽發揮本來的作用:普及與提高,激發學習興趣。”
《科技日報》
競賽的本質是激發興趣,應該去功利化
大多數人都不適合搞競賽,全民奧數本來就是個“奇觀”,對競賽并無熱愛對數學并無激情的人參與“陪跑”,才是對自己生命的消耗?梢哉f,最后站到數學競賽金字塔頂端,能夠代表國家去參賽的,和因為奧數成績與升學、保送脫鉤就放棄競賽的,根本不是同一批人。數學天才是稀缺的,不是學習奧數的人越多,能涌現的天才就越多。競賽的本質是激發興趣,它只是手段,絕非目的,本就應該去功利化。(張蓋倫)
《北京青年報》
在改革基礎上繼續改革,精準發現有天分和有興趣的孩子
誠然,丟金需要引起重視,但不是來個180度轉彎,不是要回到過去的河流。對于當初的“競賽熱”,我們已經深受其痛,好不容易出來了,再回到過去,這不是兒戲嗎?當然,也不能說競賽一無是處,當初的“禁賽令”也不是一味否認競賽的意義和價值。現在更重要的是,在改革基礎上繼續改革,精準發現有天分和有興趣的孩子,讓適合競賽的孩子去競賽,真正讓好苗子成長為參天大樹。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www.scgzkg.ne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