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選擇題中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大匯總(3)
來源:高中歷史 2019-02-15 16:26:25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與發展
1.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失敗的歷史根源不是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而是社會經濟還沒有發展到能夠鏟除資本主義的程度。
2.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最基本的歷史條件是工業革命深入發展,資本主義的弊端日益暴露;必要條件是無產階級已經覺醒,并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3.《共產黨宣言》發表后,并不是立刻成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陽光”,而是經過幾代人的豐富和發展,才成為歐亞美非諸洲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的陽光雨露,其中列寧、毛澤東等人成為馬克思主義薪火相傳的火炬手。
4.馬克思主義是一套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歸宿和落腳點,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
5.巴黎公社革命的爆發具有偶然性與突發性,并不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當時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階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敗是必然的。
6.《和平法令》宣布俄國退出帝國主義戰爭,實現“不割地,不賠款的和平”。《土地法令》宣布無償沒收地主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給勞動者使用。
7.俄國十月革命并不是在俄歷10月全部完成的,而是在大中城市的起義成功帶領下,廣大鄉村到1918年3月才完成革命,并開始社會主義改造的。
二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1.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與冷戰:雅爾塔體系確立于二戰后初期,是二戰后兩極格局形成的基礎,即奠定了二戰后兩極格局的框架;兩極格局最終形成于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它是雅爾塔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從屬于雅爾塔體系;冷戰開始的標志是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它是雅爾塔體系下美蘇兩極對抗的主要形式。兩極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著冷戰的結束、雅爾塔體系的瓦解。
2.美國的冷戰政策是指二戰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的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的總稱,但這并不是說當時世界上沒有發生戰爭。在冷戰的大背景下,美國在局部地區則發動“熱戰”,如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
3.歐洲一體化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的需求,而不是為了擺脫美國的控制。
4.蘇東劇變僅僅說明的是蘇聯模式的失敗,并不是整個社會主義的失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仍在蓬勃發展。
5.“獨聯體”是由蘇聯解體后大多數共和國組成的、多邊合作的獨立國家聯合體,是一種國家之間非常松散的聯合組織,而不是一個國家。
6.兩極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格局的多極化;多極化趨勢加強的直接因素是兩極格局的瓦解。
7.多極化出現于兩極格局形成后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蘇聯解體后,多極化的格局并未形成,而是處于向多極化演進的過程中,目前則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
8.國際格局和國際局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世界各種政治力量對比趨于平衡,勢均力敵時,就會形成一種新的國際格局(或稱世界格局);而國際局勢則是一種政治形勢,國際間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導致國際局勢的惡化,但不一定會導致國際格局的變化。
9.二戰以來的美日關系是不斷變化的。戰后初期,日本從屬于美國;1948年后為伙伴關系;20世紀80年代以來既有聯盟又有摩擦。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