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史之法·史學基本要素
2019-02-14 19:56:48學科網
歷史事物、歷史事實、歷史結論、歷史現象、歷史觀點、歷史解釋、歷史敘述、歷史評價。
1.歷史事物:指的是具有一定歷史文化、歷史價值和歷史地位的事物。
2.歷史事實:指歷史上已經發生的過程和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3.歷史結論:指人們對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的總結性認識,主要包括對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的性質、意義、歷史地位等所作的總結。
4.歷史現象:指歷史運動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是歷史本質的外部表現。歷史現象和歷史本質是構成一個歷史事物的兩個基本的要素。
5.歷史觀點:指人們對歷史進行思考的一般看法。
6.歷史解釋: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
7.歷史敘述:所有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對歷史的解釋,區別只是在于解釋的正誤、深淺。人們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釋過去,通過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辯證、客觀地理解歷史事物,不僅要將其描述出來,還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通過對歷史的解釋,不斷接近歷史真實。歷史敘述基本上包括史實和解釋。
8.歷史評價:是從某個角度對歷史上的人或者事情進行評價,必須有鮮明的立場,比如是從唯心主義,或者唯物主義,具有相當的主觀性。
(1)比較法。歷史現象、事件、人物紛繁復雜,千差萬別,但大都可以從某個角度歸納。同類的現象、事件、人物都有一定的關聯,可以進行比較評價。
(2)綜合法。歷史上有許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評價,要求全面具體地分析綜合,對重要人物的評價,不能只看一時一事,要看他們的全部活動。
(3)功過法。歷史上有不少重要人物,其活動有的符合國家民族利益,對社會發展、歷史前進有重要意義。有的則違背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妨礙甚至阻礙了社會發展、歷史前進。
(4)歷史評價法:歷史主義要求把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置于當時具體的歷史條件和歷史背景中去分析、去評價,既不能把歷史人物理想化而任意拔高,也不能用今天的標準去苛求歷史人物。
練習題:
1.(2007年上海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孟子,名軻,鄒人,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他認為人生來就有仁、義、禮、智四端,即對他人苦難的同情,對不義之事的羞辱,辭讓的心情及辨別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特別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即主張民貴君輕;又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認為社會上一切不仁不義不正行為的根源在于君主。這種帶有民主色彩的見解,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思想遺產。
問題:(1)文中哪些屬于史料? (2)文中哪些屬于史料解釋? (3)文中哪些屬于歷史評價?
答案:
(1)史料:“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2)史料解釋:民貴君輕。社會上一切不仁不義不正行為的根源在于君主。
(3)歷史評價:這種帶有民主色彩的見解,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思想遺產。
2.(2010·全國新課標文綜·4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太祖(曹操)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中、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晉)陳壽:《三國志》
材料二 當時只有蜀先主可與有為耳。曹操自是賊,既不可從,孫權又是兩間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諸葛亮)只得從之。
——(南宋)朱熹:《朱子語類》
材料三 公平地說來,曹操對于當時的人民是有貢獻的,不僅有而且大,對于民族的發展和文化的發展是有貢獻的,不僅有而且大。在我看來,曹操在這些方面的貢獻,比起他同時代的人物來是最大的。例如諸葛亮是應該肯定的人物,但他所憑借的西蜀,在當時沒有遭到多大的破壞,而他所成就的規模比起曹操來要小得多。然而諸葛亮卻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
(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陳壽、朱熹對曹操的不同態度及其原因。
(2)根據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評價曹操的標準、指導思想和方法。
答案:(1)態度:陳壽:尊曹;朱熹:貶曹。
原因:陳壽:西晉尊曹魏為正統;曹操確有歷史功績。
朱熹:曹操竊國,名分不正;有違“三綱五常”。
(2)標準:對人民、民族和文化發展的歷史貢獻。
指導思想: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
方法:比較的方法;辯證分析的方法。
(文:南友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