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業大學:四十載崢嶸歲月 昂揚奮勉鑄殊功
2019-02-14 15:58:40中國高校之窗
1978-2018年,改革開放走過40載光輝歲月。
一路走來,高等教育持續印證并映射著改革開放取得的顯著成就,從確立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到把科教興國作為基本國策,再到人才強國戰略,高等教育逐漸從無序走向有序、從規制走向賦能、從集中走向分權、從管理走向治理,也由跟跑國際教育,實現并跑。
四十年來,四川農業大學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在經歷了初始階段(1959-1965)、恢復階段(1978-1982)、快速發展(1983-1987)、穩步發展(1988-1998)和黃金階段(1999年至今)幾個階段后,以211工程重點建設、雙一流建設為契機,實現了規模、速度、質量的跨越發展。
革故鼎新,研究生教育闊步前行
從1959年楊開渠教授招收水稻栽培專業研究生,拉開了學校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開端。1962年、1964年,陳之長、楊允奎、楊鳳、邱祥聘教授分別在獸醫產科、玉米育種、家禽飼養和家禽育種專業招生,成為學校研究生教育的先行者。
1978年,學校恢復研究生招生,動物營養、動物遺傳育種、作物遺傳育種專業招收研究生13名。1981年動物營養、動物遺傳育種獲首批碩士學位授予權,1984年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動物遺傳育種2個專業獲博士學位授予權,1985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四十載歲月流轉,學校研究生教育迎來黃金時期。到2018年,研究生在校生達6151人,年招收研究生1842人,博士招生專業36個,碩士招生專業80個。2018年招生人數是1959-1978年的近100倍,碩士招生專業是1959-1978年的16倍,招生學科門類由農學拓展為農學、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藝術學。
與之相適應的是學校師資隊伍的巨大變化。1977年,學校教師僅有325人,教授2人,副教授11人,年齡40-60歲教師占比63.1%。到2018年,學校導師隊伍1023人,其中正高級344人,副高級398人,分別是1977年的172倍和36倍,30-45歲教師占比達67.4%。
隨著我國研究生管理體制逐步走向成熟,學位授予體系逐步完善,在1959-1978年僅招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四十年后的今天,學校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8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8個,其中博士學位授權學科數量占省屬博士培養單位的四分之一強。
研究生培養機制不斷健全。從1978年起,當年招生的動物營養、動物遺傳育種、作物遺傳育種制定培養方案,基本與農牧漁業部制定的指導性培養方案一致。2000年以來,研究生教育逐步由管理改為治理,學校的自主權逐漸增大,2004年至2018年,研究生培養方案修訂就有六個版次之多。
培養管理日漸規范。1981年,國務院批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標志著我國學位制度正式確立,學校1982年起成立學位委員會,第一屆主席為楊鳳教授,委員21人,F已是第十四屆,主席為校長鄭有良教授,委員有43人。學校逐步建立經常性的教學檢查制度、堅持檢查性聽課制度,改進教學方法,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制定并修訂了《研究生學籍管理條例》等。2007年更是召開首次全校研究生培養工作會議,2011年召開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工作會議,2014年、2016年、2018年反復修訂《研究生導師管理辦法》、《博士研究生管理辦法》、《碩士研究生管理辦法》等文件,以適應研究生教育快速發展的趨勢。
砥礪躬行,研究生教育喜結碩果
四十年砥礪奮進,學校在學科建設上取得耀眼的成績。
從1996年學校通過“211工程”教育部專家組部門預審,1999年經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批復,正式進入國家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的100所高校行列,經過“九五”、“十五”和三期建設,學校形成西南區作物科學與技術、西南區動物科學與技術、西南區動物疫病監測與防制、長江上游林業生態環境與工程、四川農業經濟與農村社會發展5個重點學科群。
1989年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被批準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007年作物遺傳育種、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被批準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動物遺傳育種、預防獸醫學被批準為國家級重點(培育)學科。2017年8月,畜牧學、作物學兩個學科順利入選四川省一流學科。2017年9月,四川農業大學入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建設學科為作物學(自定),學科建設范圍涵蓋作物學、畜牧學和獸醫學一級學科。
在學位中心組織的學科評估中,第一輪(2002-2004)畜牧學參評,排名第8;第二輪(2006-2008)作物學、畜牧學、林學、獸醫學參評,分列第四到第七;第三輪(2011-2012)作物學、畜牧學、林學、獸醫學、風景園林學、草學參評,分列第四到第七;第四輪(2016-2017),四川農業大學12個一級學科入圍前70%,1個學科評為A類,8個學科評為B類,3個學科評為C類。
2015年,根據美國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學指標庫)公布的數據顯示,四川農業大學農業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2個學科的ESI排名進入全球大學和科研機構前1%,標志著學校兩個學科領域已進入國際高水平學科行列。2018年11月ESI最新排名顯示,四川農業大學農業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2個學科的ESI排名分別為380名和419名,較2017年11月分別上升了93位和81位,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學科領域潛力值達85.9%;環境/生態學學科領域潛力值56.5%。
研究生培養質量備受肯定。先后有5篇學位論文獲評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6篇學位論文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20篇學位論文獲四川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49篇學位論文獲四川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榮廷昭院士主持的《作物遺傳育種學博士生培養新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018年吳德副校長主持《畜牧學科研究生“產學研”融合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再獲此殊榮,兩項成果分別就作物學與畜牧學研究生培養的成功做法和經驗進行了總結,也彰顯了四川農業大學高層次人才培養質量取得新突破。高水平論文不斷涌現,研究生論文持續登載在《Science》、《Cell》、《Nature Genetics》等國際知名期刊。
教育國際化不斷推進。自2007年實施公派項目以來,學校已選派573名研究生出國深造,其中聯合培養博士322人,攻讀博士學位222人,聯合培養碩士21人,攻讀碩士學位8人,派出規模和數量均居西部高校前列,留學多集中在比利時根特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澳大利亞聯邦科工組織等世界一流名校和研究機構的優勢學科專業。
畢業研究生在高校、研究機構、政府部門、大中型企業等就業,成為研究、管理骨干和領軍人才。其中不乏國際國內領軍人物,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周開達、榮廷昭,芝加哥大學教授龍漫遠;不乏國家杰青,如復旦大學楊洪全、盧寶榮等;不乏創新創業典范,如致力沼氣工程、獲總理鼓勵的金柳等青春創業者。
40年艱苦奮斗,不忘初心;40年篳路藍縷,碩果累累。
今天的四川農業大學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今天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站在新的發展機遇上,我們堅持服務于學校建設高水平農業大學的大局,增強一流意識,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以開放、包容、求新的意識持續推動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升,實現一流學科建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