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問答題解題技巧與知識總結
2019-01-24 15:00:50三好網
成因類:
任何一個自然或人文現象與事實,都需要討論其成因:
弄清為什么,認清地理事物之間的關系,回答成因時注意從自然和人文兩方面作答。要求凡事多問為什么,養成探究的習慣。
內因,通過關聯性尋找,一因一果,一因多果,一果多因。 往往要從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找原因。
條件,變化的外因,多個條件,一個結果。
自然現象
主要涉及四大運動及其相關自然地理現象的成因, 自然現象間的關聯性最明顯:如平行的陽光照在球形的地表面,產生了極地和赤道間的冷熱不均,進而形成了三圈環流,三圈環流在地表上的風帶又推動海水,形成了南北赤道暖流和西風漂流,并在大陸的沿海地區形成了寒流和暖流,與風共同影響沿岸氣候和海洋生物,對人類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影響。
復習時主要關注地球、大氣、水和地殼四大運動及相關地理事象的成因。
站得高就看得遠(地球表面為圓,所以,越遠就視角越開)
四季的成因和劃分(太陽高度、晝夜長短變化引起氣溫變化,進而整個自然界變化。)
夏季是一年中太陽高度最大、晝最長的季節, 冬季是太陽高度最小、晝最短的季節;從氣溫情況看,候均溫,即連天均溫大于22℃為夏,候均溫小于10℃為冬于。從月份看:3、4、5為春,6、7、8為夏,9、10、11為秋、12、1、2為冬。
氣溫方面
高處不勝寒(氣溫隨高度遞減)的成因?(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地面是大氣的熱源),如表現為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逆溫的成因?(平流、輻射、鋒面、下沉)
青藏高原夏季氣溫最低的成因?(夏季我國南北普遍高溫, 青藏海拔高,氣溫低)
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成因?(從晝夜長短、太陽高度及冬季風影響差異說明)
西伯利亞冬季成為大陸低溫中心的原因?(大陸比熱容小, 冬季熱量支出小于收入,氣溫迅速下降所致)
等溫線通過山脈或河谷時的表現?(彎曲,注意山脈和河谷的差異)
大氣運動
熱力環流的成因?(冷熱差引起垂直運動,產生水平氣壓梯度進而產生了水平運動)
三圈環流的成因?山谷風、城市風的成因?(按熱力環流原理說明)
季風的成因,為何東亞季風最典型,南亞季風與東亞季風有何不同?(從成因和風向不同來說)
鋒面的成因 (從冷暖氣團及其運動說明)
風力加大或減弱的原因?(溫差變大或變小---水平氣壓梯度力變大或小)
沙塵暴的成因(從大氣環流,即風力情況,地表組成物,人類活動影響等說明)
氣候氣象
霜和露是什么東西? (水汽凝結的產物)
四種降水(鋒面、地形、對流、臺風雨)的成因
巴山夜雨的成因?(夜晚云層上部快速降溫,云底保持溫暖,從而產生對流降水)
地中海氣候的成因(氣壓帶和風帶的交替控制)
降水的類型成因,為何迎風坡降水多?(氣流被迫上升)
春旱和伏旱的成因(與雨帶推移相關,無雨時為旱,人口多,經濟快速發展,對水的需求量大,供不應求)
我國華北地區較東北春旱氣候更嚴重的原因是(春季氣溫更高,蒸發更旺,工農業需水量更大;東北冬季積雪,春季融化,可以緩解春旱)
華中區的梅雨和洪澇?(雨帶長期滯留在該地區, 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湖泊淤積,調蓄功能下降等)
兩地溫差,即氣溫不同的原因。主要考慮緯度、 海拔與環流情況,如溫度隨緯度及高度變化
日本海沿岸水域是什么氣候類型,形成的主要原因?(溫、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季風經過海面)
南極為何稱“白色的沙漠”?(氣溫低,空氣中水汽含量小,氣流下沉,不易降水)
天文現象
晝夜長短變化的成因(晝昏線隨直射點移動,不斷變化著對緯線圈的分割)
太陽高度角變化的成因?(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使直射點在一日之內和一年之內位置不斷變化)
看到繞地球運動的天體發亮表面最大的時間?( 視線與太陽光照的方向一致的時間,或者當地球位于太陽與該天體之間)比如滿月時地球就在日月之間。
物體影子長短變化的成因?(太陽直射點越靠近某地,某地的影子越短,影子的方向與陽光來向相反。考慮太陽周日視運動與周年視運動的情況)
水運動
東北的河流為何有兩次汛期? (融雪水及雨帶推移)
西南降水豐富,為何經常缺乏水源?(降水不穩定,且變為地下水,所修的水利設施有限)
潛水和承壓水運動的特征?(向低處流,承壓水在局部可向高處流)
土壤鹽堿化的成因?(含鹽高的地下水向上運動到地表,水分蒸發,鹽分殘留)
南北赤道暖流是如何形成的?(信風吹拂,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
上升流的原因?(海水離岸)
船只駛入紅海,吃水為何變淺?(鹽度大)
漁場是如何形成的(圍繞餌料豐富說明,入海口、寒暖流交匯、寬淺大陸架,有上升流)
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和結果(過度抽取地下水,氣候變干等。出現漏斗區,城市地面下沉,沿海出現地下咸潮)
水能豐富的原因?(落差大,流量大)
河流的流向成因(與地勢高低和地形有關,從高處向低處流,受地形谷地延伸控制)
沼澤是如何形成的(地勢低平、低溫、潮濕,有凍土層, 蒸發弱)
湖泊變干原因(氣候變干、人類生產及生活原因過度使用入湖的河水等)
水資源不足的成因和結果(因:降水減少;人口、經濟發展,用水過多;浪費和污染 果:影響經濟發展,影響生活質量)
黃河斷流的成因(人為和自然原因,氣候變暖,用水量增加)
長江洪水的成因(人為與自然,體現多因一果),如何治理?推出水災成因及措施。
水土流失的成因?(土質疏松,夏季暴雨,植被少、地表起伏大)
地殼運動
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坡陡,地表物質不穩定, 多暴雨)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地震、火山成因?(流水侵蝕石灰巖、板塊運動產生斷層)
地形倒置的成因?(背斜和向斜中部受力不同, 造成巖層軟硬不同,長期差別侵蝕)
黃土高原是怎樣形成的?(風成)
長江三峽、V形谷是怎樣形成的?(流水侵蝕)
北歐的峽灣、U形谷 (冰川侵蝕)
河流沉積物質向下游變細的成因:(大的先沉,小的后沉)
黃河口沒有大港的原因?(泥沙淤積嚴重, 水深不足)
河流在入海處泥沙如何淤積(形成沙洲、三角洲或沖積平原)
河流沉積物對建港的影響?(沉積物會淤塞河道,不利于航行和停泊)
地質災害的關聯性(相互引發)
丹霞和雅丹地貌的成因是:(紅色砂巖受流水侵蝕,干旱地區地表受風力侵蝕)
人文地理事物和現象
天然氣為什么在一次能源中比重上升較快?(清潔,容易利用,儲量大)
從人為與自然方面分析淮河水污染的成因?
萊茵河航運價值大的原因?長江下游的航運價值大的原因? (河寬、水深、流緩,穩定)
馬六甲海峽為什么是“海上石油運輸的生命線” (必須要經過)
工業轉移的原因?(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的變化,工業生產技術的發展、政策、環保要求變化等)
環境脆弱的原因(地表物質不穩定,氣候不穩定,人類活動干擾)
有哪些環境是脆弱的。(干旱和半干旱區,缺水和缺植被地區)
鹽堿化的原因(干旱,蒸發旺,地下水位淺,鹽分含量高)
說明某地近來旅游業減少收入的主要原因(自然災害或政局動蕩等)
逆城市化的成因?(城市化問題嚴重的結果)
人口遷移的原因?(自然、經濟、社會和政治方面)
遷都的原因?(尋找自然上有利,政治上方便管理,解決舊都政治和經濟職能不分,分散大城市職能)
工業為什么喜歡布局在沿海?(交通和貿易便利)
制糖與棉紡織為什么要靠近產地?(節省運費)
鋼鐵工業早期為何近煤產地?(早期煉鋼需煤量較鐵礦多)
香港成為良港的原因?(陸地平坦,開闊;水深流緩,風浪小,經濟發達)。
工業帶或軸區形成的原因(沿著交通線經濟擴散)
商業區為何要分布在市中心?(付地租能力最高, 市場收益最大)
中國人口再生產為何已經進入了現代型?(實行計劃生育,自然增長率已降到0.64%)
我國進口石油增加的原因(石油儲備少,生產力不高,需求量增加過快)
魯爾區鋼鐵工業為什么向西遷移?(近鐵礦進口地 ---鹿特丹港口)
意大利工業為何分散在鄉村?(地租便宜,勞力廉價、有發達的通訊作保障)
大城市為何對人口有吸引力?其結果是什么?(經濟、就業、教育、交通、通訊、娛樂條件優越)
城市出現貧民的原因(低素質的農業人口進入城市, 城市產業轉型需要高素質人才)
我國省區間大規模人口流動的原因(地區經濟差, 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出現,戶籍制度改革)
條件類:
包括有利及不利方面以及最優和限制性因素。
一般從位置、時間、地形、氣候、數量、關聯性方面來分析、說明和評價,如果是較大的問題,則應作綜合評價。
區位選擇要根據產業自身的特點和區位優勢兩者綜合進行分析,總的原則是自身的特點與區位條件相匹配,也就是做到因地、因時、因事制宜。
區位因素
工業發展的一般條件(資源、交通、勞動力、協作、技術、 政策等)
農業自然條件 (氣候-----光熱降水,地形、土壤、灌溉水源)
建電站、車站、港口、橋梁的區位條件。(按照各自的要求和特點考慮)
鐵路建設的區位條件(路網,發展經濟,開發資源,國防, 技術發展,地質條件清楚)
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區位條件(自然、經濟和社會三方面)
考慮電影院、快餐店、書店等的區位選擇情況(人多,對文化需求高的地點)
商品糧基地建設條件(人口較少,自然條件好;產量高且商品率高,運輸方便,有工業和科技作后盾,政策支持等)
臺風形成的成因及條件(低緯高溫潮濕的洋面,赤道低壓北移,引起南半球的冷空氣,即信風越過赤道與北半球的東北信風相遇)
凌汛發生的條件(時間和空間條件:冬、春上凍和解凍時,河水從低緯流向高緯的河段)
云南種花卉的條件(氣候和土壤條件較好)
旅游資源開發的條件(地域組合,集群性,游覽價值等)
曬鹽的條件(晴、氣溫高、有風,地形平坦)
漁場形成的條件?(河口、寒暖流交匯,上升流,大陸架)綠洲的形成條件:沙漠(干旱區)山麓地帶,地下水出露或冰川融水流過區。
優勢條件
臺灣發展了進口---加工---出口工業,其自身的優勢條件有哪些?(多港口,海運發達、近日本及港澳, 勞動力素質較高,政策扶持)
曹妃甸發展化工工業的資源優勢是什么?(海鹽、鐵路和海洋運輸條件)
分析華北平原發展農業的有利自然條件 (地形、土壤、氣候、水源)
東盟選線的有利因素?(運營里程、現有鐵路長、需新建線短、經過平原,所經人口較稠密。城市多,經濟發達)
新加坡電子工業布局的有利因素?科技發達、環境整潔、 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影響類:
影響、結果類這一部分通常包括:意義、作用、 結果和后果、注意等方面的內容,有因就有果,通過成因推導出結果。
逆溫的影響(氣流穩定,無對流,晴、秋季以后早上有霧,污染加重,如有地形配合者更甚)
洋流對沿岸氣候的影響?(增溫增濕或減溫減濕)
寒潮的影響(大風、降溫、農業、牧業減產、交通受阻,雨雪天氣)
梅雨的作用:適度---提供農業的水分,增加江、河、水庫畜水量,過度---洪澇, 不足---干旱
臺風的影響:暴雨、巨浪(風暴潮)、狂風。工農業、漁業、交通、港口、緩和旱情。
降水分配不均的后果:(易發干旱和洪澇,水資源的有效性下降,引發水土流失或荒漠化,需修建大量水利工程,增加了當地的經濟負擔)
太陽輻射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從產量、作物類型, 一年幾熟方面說明,如復種指數高,小麥顆粒大等)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從對植被、動物、河流、土壤等影響方面說明)
對經濟的影響(促進或減緩發展)
性別差(男多女少)引發的社會問題(男性婚姻困難,危害社會秩序和安定,對就業和經濟結構造成困難)
移民對當地的影響(移入和移出的差異?)
凍土對鐵路建設的影響(凍脹和融沉加大了施工難度)
輸油管道對中國的影響(增加輸氣量,改善結構, 增加地方收入,帶動沿線經濟)
山西能源基地建設中面臨的問題是(水源不足, 運力不足,生態環境脆弱)
青海湖縮小的后果(鹽堿化面積擴大,)
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緯度、海拔、陰晴)
影響氣溫的因素(太陽高度、海拔、風、海陸位置)
運河所起的作用( 運輸、供水、旅游、溝通不同水系,帶動沿線經濟)
過量開采地下水的后果(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海水入侵—-咸潮 干旱區鹽堿化)
焚風的后果(作物早熟,干旱的景觀)
某小區在資源開發利用方面應當注意的問題(防止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
綠色植物帶的主要作用( 8大環境效益)
青藏高原隆起的后果(加強了季風,加深了西北的干旱)
沙塵暴的后果:(能見度大幅度降低,交通事故增加。毀壞建筑,掩埋公路、農田、水庫壽命縮短,傷及生命。積極意義:給海洋生物帶來營養鹽。)
修水庫的意義?(調節下游徑流,防洪,發電,改善上游河道寬度和航運條件,改善沿岸的氣候狀況)
海面上升的后果 (海浪破壞增大,風暴潮增多,洪澇加重,沿海土地被淹,土壤鹽化,港口功能下降,河流入海減緩,排污困難)
城市化三大問題及解決(住房、交通、環境)
雨林被砍伐的結果:(由于降水多,強度大,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生態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區域性氣候變化)
概括水土流失的一般規律:(多暴雨或陣發性降水,植被缺乏,地形起伏大、地表物質不穩定區,如我國地形二、三級階梯處)
呂梁山地區生態問題是什么?(水土流失)可推廣到整個黃土高原區。
為何秦嶺成為自然地理分界線:阻礙了南北氣流,使兩側氣溫和降水明顯不同,使植物與土壤也明顯不同,農業生產也因此不同。
第二亞歐大陸橋的意義:(縮短了從太平洋到大西洋的航程, 發展了沿線經濟等)
人類經濟發展帶來的問題(人口老化、就業、能源緊張、環境污染)
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勞力不足,社會負擔加重,經濟發展變緩)
人口數量增減的原因?(考慮自然和經濟、社會因條件的變化)
生物多樣性的意義:提供食物、藥物來源,工業原料和能源, 保存了物種的基因。維護了生態平衡。。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作用:工業格局多極化,產業結構升級,產業梯度轉移,出現一股新興工業經濟力量。世界產業分工加深。部門結構日益復雜,地區專門化發展。由勞密向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型工業發展。70年代后,發達國家向高技術工業發展。向交通、區位、人力和環境優美地區發展。
比較異同類:
比較的內容是多樣的,有特點、成因、條件方面單一比較,也有全面的比較。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更好認識地理事物的方法。
簡述北海與南海的海水性質差異。(南海的水溫和鹽度均高于北海)
比較中美的地形差異(我國是三階梯,美國東西高, 中部低···)
試從經濟和環境角度比較長江航運與公、鐵路的優勢(運量大,成本低,占地少,污染小,投資省)
廣東與香港比較的區位優勢有哪些?(珠三角經濟落后,勞力、土地成本低,而香港勞動密集型企業北移至珠三角地區)
說明釡山比首爾不同的區位特點(緯度低、水熱條件好、濱海平原)
美國五大湖附近的農業有何特點?(商業性牛奶,蔬菜混合農業)
溫帶草原和海洋性氣候下的農業有何不同:前者氣候半干旱,植被以草類為主,只能以畜牧業為主,畜牧業對草場的破壞大,容易引起草場退化。這里水源成為限制性條件,而海洋性氣候下,冬季溫和,夏季涼爽,秋季漫長,對飼草有利,同時也可以進行谷物的種植,因而畜牧業發達,但對自然植被破壞不大。
比較長城南北的差異。區域差異表現: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自然植被:(溫帶落葉闊葉林、溫帶草原) 農業類型:(種植業、畜牧業) 主要糧食作物:(冬小麥、春小麥)
比較美洲東部和西部河流的特點。(南美西側的河流有何特征:短小,陡急,支流少,甚至獨流入海。山區高原地形閉塞,降水不多,河網密度低,有些河成為過境河。東側中低緯地區,河流源遠流長,水量豐富,河網稠密,擁有四大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