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簡答題答題要知道的規范(二)
2019-01-18 19:38:41三好網
7.干旱小專題:
⑴溫帶沙漠-----塔克拉瑪干(卡拉庫姆)沙漠形成的原因:
深居大陸內部,遠離海洋,降水稀少,蒸發旺盛;
變式: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亞沙漠的成因:
地處溫帶,盛行西風,在安第斯山脈的東側,處于背風坡,降水稀少。
⑵熱帶沙漠-----撒哈拉(維多利亞)沙漠形成的原因:
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或信風控制,終年炎熱干燥。
變式:南亞塔爾沙漠的成因:
西南季風不易到達,原始植被遭到破壞,地面缺乏植被保護。
⑶智利沙漠南北狹長的原因:
①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熱帶沙漠氣候難以向東擴展;
②受秘魯寒流影響,使熱帶沙漠氣候向北延伸;
⑷東非高原熱帶草原氣候形成的原因:
地勢較高,氣溫低,對流弱,降水少,不具備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條件。
⑸華北春旱原因: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降水稀少。
⑹東北無春旱的原因:緯度較高,氣溫較低,春季有積雪融水。
⑺華北地區缺水問題:
產生原因:
①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
②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
①南水北調;
②修建水庫;
③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
④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
⑤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
⑥發展節水農業,采用滴灌、噴灌技術,提高利用率;
⑦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
⑧海水淡化等。
⑻死(咸)海面積縮小的原因:
①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深居內陸),降水稀少,蒸發旺盛。(自然原因)
②工農業引用約旦河水(棉田面積擴大,引阿姆河、錫爾河灌溉),
使匯入死(咸)海的河流徑流量減少。(社會經濟原因)
8.氣候與自然帶小專題
⑴拉丁美洲氣候濕熱的原因:位于赤道兩側,周圍海洋廣闊。
⑵安第斯山南段東西兩側景觀差異原因:受安第斯山影響,山地東、西兩側降水差異較大。
⑶非洲缺失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原因:非洲同緯度是海洋。
⑷南半球缺失苔原帶的原因:南半球同緯度是海洋。
⑸同在北回歸線附近,卻出現了非洲的熱帶沙漠氣候、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我國東南部亞熱帶季風氣候等氣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熱帶高壓及來自大陸內部的信風影響,全年炎熱干燥。南亞受熱帶季風影響,我國東南部受亞熱帶季風影響。
歸納: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西岸的氣候差異及成因:--海陸位置與大氣環流形勢不同。
⑹我國旱澇災害主要分布于:東部季風區原因:副高強弱不穩定,夏季風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
⑺我國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來得早,去的晚,雨季時間長;北方雨季較短。
⑻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氣是:伏旱(最佳答案)
(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現象,因此梅雨不是最佳答案)
⑼為什么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地區熱帶山地環境與北半球其它地區相比,向北推進了5--6個緯度?
①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擋,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濕氣流通道;
②夏半年,強大的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帶來大量暖濕氣流,深入大峽谷內部,使峽谷底部等溫線與同緯度相比明顯向北推進。
⑽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有:我國緯度跨度大,冬季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我國越往南正午太陽高度越大、晝越長,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陽輻射越多,加之冬季風的頻頻南下,對我國北方的影響大。
⑾我國夏季普遍高溫的原因有: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方雖比南方正午太陽高度小一些,但白晝時間卻比南方長,得到的太陽光熱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⑿我國冬季比同緯度其它地區溫度低的原因是:受強大的蒙古-西伯利亞冷高壓影響(或受冬季風的影響)。
⒀印度比同緯度我國氣溫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南下的冷氣流)。
⒁歐洲海洋性氣候比北美洲面積大的原因為:歐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來自海洋的西風能深入大陸內部。受陸地形狀及洋流勢力的影響歐洲西岸受暖流影響較大。
⒂巴西東南沿海、澳大利亞東北、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原因:
主要是地形(山地)的影響,在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經過。
⒃氣溫的年較差緯度越高越高,原因是: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越大,晝夜長短的年變化越大,因而氣溫的年較差越大;低緯相反。
離海越遠氣溫年較差越大,原因是:陸地比海洋的熱容量小,夏季升溫快,溫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溫快,溫度比海洋低,因而氣溫年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響較大,比內陸年較差小。
⒄氣溫的日較差:緯度越高越小,原因是:主要是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小。氣溫日較差與天氣的關系為:陰天比晴天日較差小。氣溫日較差與海陸的關系為:內陸比沿海日較差大,
山頂的氣溫日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較差也小。
⒅青藏高原比我國同緯平原、盆地比較:氣溫年較差小,原因:低緯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較涼;冬季因緯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響南下的寒冷氣流影響不到,氣溫不太低;
日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氣密度小,大氣的保溫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溫快,夜晚降溫快。
⒆天山南坡有無林帶無,原因為:背風坡,降水量少。
⒇亞寒帶針葉林在大陸東岸南緣偏南的原因:主要是東岸為寒流,西岸為暖流;其次東岸受來自大陸內部風的影響,西岸相反。
9.農業小專題:
⑴茶葉生長的有利條件:
①氣候濕潤多雨;
②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青藏高原生產青稞的自然條件:地勢高,氣溫低,溫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尼羅河三角洲(南疆)盛產長絨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條件。
⑷澳大利亞畜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①有大面積干旱半干旱區域,草原優良;
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飲水;
③無大型野生肉食動物。
⑸西歐(美國東北部)發展乳畜業的有利條件:
①緯度高,氣溫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貧瘠,不適宜發展種植業,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自然條件)
②人口、城市密集,市場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社會經濟條件)
⑹季風氣候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利:雨熱同期,利于農作物生長。
弊:旱澇災害頻繁。
變式:溫帶季風氣候(黃淮海平原)發展棉花種植的有利條件:
①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利于棉花生長;
②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長和收摘。
⑺中亞地區農業以荒漠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為主,原因:
①中亞深居內陸,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適宜發展荒漠畜牧業;
②境內有額爾齊斯河、阿姆河、錫爾河等河流,宜發展灌溉農業。
⑻熱帶經濟作物經營方式:企業化種植園。
生產特點: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
主要分布:南亞、東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國經濟結構特點:以熱帶企業化種植園為主的單一經濟
所在國如何發展經濟:
①繼續發揮優勢,抓好熱帶經濟作物生產;
②狠抓糧食生產,努力增產糧食;
③調整產業結構,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④加強“南南合作”;
⑤加強“南北對話”,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⑼非洲糧食問題突出的原因:
①人口自然增長率高;
②自然條件惡劣;
③亂墾濫伐,過度放牧,加劇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⑽新加坡缺水、缺糧的原因:
①國土面積狹小,雖地處熱帶雨林區,但無大河,徑流量小;
②國土面積狹小,耕地面積小,糧食產量低。
⑾復種指數問題:
①俄羅斯復種指數和產量低的原因:緯度較高,農業生產熱量不足
②澳大利亞復種指數問題:緯度較低,但復種指數較低的原因是:
與農業經濟結構有關,其混合農業區是小麥和牧羊交替進行,小麥復種指數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復種指數低對土地的有利影響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復
③中國復種指數高的原因:緯度低,人均耕地少
⑿美國、印度的國土面積小于中國,但耕地面積遠遠大于中國,其原因是:
(從氣候和地形兩方面分析)
①美國、印度平原占國土面積大,干旱區面積相對較小;
②中國平原占國土面積小,干旱區所占面積大。
⒀城市郊區農業問題:上海市郊區農業(蔬菜、肉、蛋、奶及園藝業)
分析區位:
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
①市場消費量大;
②交通方便;
③發展花卉、蔬菜等農作物單位面積的價值高,可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
④土地面積小,有利于集約化生產。
發展方向: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旅游
⒁商品谷物農業:
東北地區、美國
基本特征: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農產品商品率高;
區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①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
②地形平坦開闊;
③耕地面積廣大;
④土壤肥沃;
⑤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
①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
②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③交通便利;
④市場廣闊;
⑤工業比較發達;
⑥國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
①熱量不足;
②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
③土壤肥力下降;
④冬季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等。
與美國商品谷物農業比較異同:
相同點:
①農業地域類型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