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政治十大類主觀題型特點及其解題技巧
2019-01-07 11:45:06搜狐教育
一、“體現類”主觀題
題型特點:體現型的設問中有“體現了什么”“怎樣體現”“如何體現”等字眼。
解題技巧:具體的解題思路是:定點——聯系——梳理——作答。
一定點:確定考核的知識點是什么;
二聯系:聯系所給材料與所學知識;
三梳理作答:將材料所給的信息與考核的知識點一一對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點,作答時要做到觀點和材料相結合。
二、“反映類”主觀題
題型特點:“反映型”的設問,一般來說所給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圖表式的,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反映了什么問題或現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變化.
解題技巧:不管是哪一種設問的情況,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說感性材料理性化,既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學的知識加以表明。做這類題關鍵是對材料所給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點法。同上
三、“為什么(原因)類”主觀題
題型特點:此類一般設問以“為什么說”,“為什么要”等形式呈現。
解題技巧:具體有三種方案:
第一種:從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開。必然性亦可理解為緊迫性,也就是應客觀規律、時代背景而生的產物,是為了解決現狀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決此問題的重要現實意義。
第二種:從為什么要、為什么能的角度展開。一定要緊扣題意且聯系教材知識來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時還要分析能夠這么做的條件和社會環境。
第三種:從政治、經濟或文化、歷史或現實,內因與外因等角度展開,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般情況下要回答“這樣說”“這樣做”的依據,意義(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時也要回答不這樣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應由近及遠,由直接到間接,先經濟后政治有次序,有條理地展開說明。
四、“怎么辦(對策)類”主觀題
題型特點:此類題的設問一般來講都是給出了確定的主體,如黨、國家、政府、公民、企業、消費者和個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內容。
解題技巧:解答此類題目時,可采用定點法,同題型一。
凡是經濟生活中見到如何經營類題時,應想到:
(1)市場:面向市場進行產業、產品結構調整,生產適銷對路商品;遵循價值規律,將生產資料與勞動力進行優化合理配置。
(2)科技:貫徹科教興國戰略,運用高新技術。
(3)管理:加強管理,貫徹人才強國戰略。
(4)素質:提高經營者,勞動者的素質。
(5)效益:努力降低生產成本,增大產出,提高經濟效益,走新型工業化之路。
(6)品牌: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與信譽,創立品牌,生產優質無公害商品,沖破國際“綠色壁壘”。
(7)競爭力: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將企業做大做強,增強國際競爭力,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運用政治生活知識回答如何做,一般會從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兩個角度來回答,但具體的又可以從黨、國家機關、公民角度回答:
從國家角度回答時:要注意從履行政府職能和堅持政府的組織活動原則方面回答。
從黨的角度回答時:要注意從黨的領導方式和黨的建設角度回答;從公民的角度回答時:要注意從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及其關系的處理角度回答。
從哲學角度回答怎樣做的問題,一般要側重于方法論,原理不用過多表述,但一定要結合實際問題來談,要體現哲學的思想與方法的要求。
五、“意義或影響類”主觀題
題型特點:此類題的設問一般有“積極影響”“消極影響”“經濟意義”“政治意義”“經濟政治意義”等。
解題技巧:一般意義類主觀題回答的角度和術語可以歸納如下:
〈一〉經濟意義
1.描述國內經濟意義
①(有利于)調動積極性,解放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結構調整(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等),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就業。
③(有利于)落實科學的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④(有利于)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縮小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全面實現小康目標,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⑤(有利于)統籌區域發展;促進經濟合作交流,實現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經濟互補;增強競爭力。
⑥(有利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鞏固基礎地位;產業化經營,促進結構調整,增產增收,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2.描外經述對濟意義
①(有利于)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對外貿易,增強國際競爭力;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吸收引進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實施走出去戰略,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國際(周邊)環境。
②(有利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等。
〈二〉政治意義
1.對國家的政治意義
國內有關活動
①(有利于)人民當家作主,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對人民負責);真正做到“三個代表”,鞏固國家政權,促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②(有利于)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建設法治政府),轉變政府職能。
③(有利于)為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高綜合國力,構建和諧社會。
對外交往活動
①對我國的意義:(有利于)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國際形象;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國家安全;進一步對外開放,促進國際合作,維護國家利益。
②對地區,世界的意義:(有利于)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國際關系民主化;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維護共同利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2.對黨的政治意義
(有利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基礎);保持黨的先進性,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真正做到“三個代表”,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關系中國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關系中華民族前途命運,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三〉思想文化意義
(有利于)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證;發揚愛國主義和弘揚民族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國民素質,以德治國。
六、“認識(評價)類”主觀題
題型特點:此類題通常是材料先給出一個重大的社會現象,然后要求用所學的知識談談對這一現象的認識,常見設問有“如何認識”,“如何看待”“談談對某一現象的看法”“分析(評析)某一現象”等。
解巧題技:此類題可按照“判斷表態”——“闡述道理”——“明確做法”的解題思路來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解題思路來作答。
“是什么”——即題目說(做)的是一件小事,或題目觀點是對還是錯。
“為什么”——即說(做)這件事的依據、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這件事的危害性。
依據——是說(做)這件事的經濟生活、哲學、政治生活的理論依據;
重要性——是說(做)這件事的作用、意義、目的、目標等;
必要性——是說(做)這件事當前存在的客觀實際,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說(做)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觀條件,使做這件事成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這件事將會導致怎樣的消極后果。
“怎么辦”——即黨、國家、公民、企業、消費者、個人等準備怎樣做這件事,采取哪些具體措施來解決問題。
回答時先原理,后結合材料要全面,辯證要站在自身的角度、態度要鮮明。
七、“啟示類”主觀題
題特型點:此類題的設問,一般是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為背景,要求談談該事例、事件的經濟生活、哲學、或政治生活的啟示,其形式一般是“這給了我們哪些啟示”或“這件事對你有什么啟發”等,重點是考查考生能否從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強調回答問題要有針對性。
解題技巧:回答這種設問的題目時,一般應從兩方面考慮:一是材料說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們應該怎么辦。一般情況下,偏重于回答“怎么辦”,答題時格式應為“原理+材料說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應該怎么辦”。
答案一般寫明原理或知識點,做到觀點材料的結合即可,不必詳細展開去分析。
八、“依據類”主觀題
題型特點:此類題主要是分析黨和政府解決某問題的措施的經濟生活、哲學、或政治生活依據。一般來說其設問主要有:第一,確定某知識范圍,要求分析或說明材料對應的某方面的理論依據;第二,未確定某范圍,要求從不同角度分析其理論依據。
解題技巧:
(1)未限定某觀點,則應從不同角度分析,選擇主要的幾個觀點,每一個觀點都按照“原理、方法論+分析”模式作答,注意簡明扼要。
(2)若限定了角度,則依據這一觀點包含的辯證思維層次進行分析。按照“觀點+題中的做法或言論是如何抓住或符合(違背)這一觀點的+意義”模式作答。
九、“圖表類”主觀題
題型特點:圖表式論述題的圖表一般由“表題、圖表(圖表的形式常見的有表格式、坐標式、餅狀式、柱狀式、曲線式)、注釋”三部分組成。設問通常是由2~3個小問組成。常見的設問方式有:
1.表一、表二分別(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
2.表一、表二有何內在聯系;
3.請你談談對表格所反映現象的認識,或問如何解決材料中的問題。
解題技巧:審題要先審設問,后審材料(圖表),這樣可以增強材料的目的性。
審設問要注意:
1.宏觀把握設問之間的關系。設問之間的關系:一種是并列關系,各小題圍繞中心相對獨立;一種是遞進關系,層層深入,其基本順序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
2.微觀具體分析設問要求。第一問:一般問的是圖表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這時要特別注意看清題目問的是圖表“分別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還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答案不僅要寫出圖表反映的表面現象(即將圖表語言轉換成文字語言,實現有定量到定性的轉換),還應指出這一現象所包含的深層次信息,和隱藏的信息及本質性問題。
第二問:一般問的是表1和表2有何聯系,這些聯系主要包括四種情況:
(1)原因和結果的關系;
(2)一分為二的關系;
(3)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4)前后相繼的關系。
其中又以(1)(2)較為常見。
第三問:一般要求結合圖表、文字談認識。一般做認識類題目的解題思路是:“是什么”“為什么”“有何意義和后果”“怎么辦”。在答題時要注意將材料和教材原理結合起來,避免材料和原理“兩張皮”。
審圖表要注意:
1.讀圖表的標題。圖表的標題反映了圖表的主題或中心。
2.讀表格內的項目和數據等內容,這是答案的主要來源。關鍵是能從對比中發現問題,發現變化,發現差距,縱向對比用來說明變化(如有個較大的增長或減少),橫向比較來說明兩者的差距。
3.讀表注(備注)。表注使圖表的含義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往往對答題有較大的影響。解釋性的備注是對圖表中的信息進行分析、判斷的依據;補充性的備注則是組織答案不可缺少的來源之一。
十、“綜合探究型”主觀題
探究類試題題型主要有:選擇探究課題類;收集準備資料類;選擇探究方法類;提出解決方案類;設計活動方案類;形成研究成果類。
探究類試題特點:
1.關注社會熱點。高考探究性試題以社會熱點材料為情境,使試卷具有時代感,既能引導學生克服不良讀書習慣,又能考查學生對知識活學活用的能力。
2.關注地區熱點。如山東實行自主命題以來,文綜考試中政治探究性試題多是以一年來山東本地的熱點材料為情境設置的。
3.體現人文關懷。體現人文關懷,考查學生的人文素養,是近幾年來高考試題的一大特點。
該類試題更加注重體現新課改精神,更具有開放性、綜合性、探究性、實踐性等特點。該類題型關力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驗,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重點考查綜合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
解題技巧:
(1)研究方法、研究步驟、研究成果展示形式類
研究方法一般有問卷調查法、現場觀察法、小組合作法、比較法、文獻查閱法、走訪專家、上網查詢法、社會調查法、討論法、實驗操作法等。
探究性活動的基本步驟一般有:確定課題、制定計劃、收集資料、總結整理、交流評價、自我反思和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的形式一般有:論文、調查報告、建議書、活動展板、成果報告會等。
(2)建議類問題
要注意思維的拓展性,作答時要注意行為主體(如黨、政府、社會、公民等,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要求)和正確運用政治術語。回答此類問題要注意“三忌”,即忌空,拋開教材,缺乏知識底蘊,或脫離材料簡單照搬教材的做法;忌亂,邏輯混亂,沒有層次;忌寡,角度單一甚至重復。
(3)擬定主題或宣傳標語類
①要把熱點問題和教材中的主干知識相結合。語言要簡潔,具有概括性、鼓動性。
②課題中包含的問題指向要明確,結構要清晰。
③要學會將問題轉化為課題。這里課題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源于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生活,是人們關注的社會問題。
(4)擬定提綱類
①通過關鍵詞,聯想相關知識,然后擬定提綱。
②解題時要做到“三談”:談原因和意義——結合教材知識;談影響——辯證地看,既要看好的一面,也要看不好的一面;談對策——結合書本知識,弄清兩者關系。
例如:
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今天,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就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1)有人說,長征精神不過是一種求生欲望,是在有生命危險時給逼出來的精神,對現在來說已經過時了。結合材料,運用社會意識的相關知識,對長征精神“過時論”加以批駁。
(2)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知識,探究應如何弘揚長征精神,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解析:第(1)問知識限定為“社會意識”,屬于批駁類設問。解答時首先應指出長征精神作為社會意識,由社會存在決定,它會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而發展;長征精神作為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它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所以它沒有過時。然后應點明長征精神“過時論”帶來的不良影響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做。第(2)問知識限定為“文化生活”,要求回答的是如何弘揚長征精神,我們可以從學習長征精神、賦予長征精神新的時代內涵等角度組織答案。
參考答案:(1)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雖然紅軍長征的年代過去了,但長征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獲得全民族的廣泛認同,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而發展,長征精神是紅軍在長征這一偉大革命實踐中形成的,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長征精神“過時論”抹黑歷史,誤導國人,貽害無窮,我們要大力弘揚長征精神,堅決抵制錯誤思潮。
(2)學習長征精神,尊重長征的客觀事實,理解長征精神的本質,堅定理想信念。立足時代發展,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賦予長征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增強民族凝聚力。大力弘揚長征精神,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當今中國大踏步走進世界舞臺中央,上演一個個精彩動人的中國故事,世界為之驚嘆、喝彩。講故事是國際文化傳播的最佳方式。講好中國故事,關系國家形象,關系我國國際話語權,關系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欲揚其美,必知美之所在。五千年薪火相傳的中華文明孕育了取之不竭的故事寶藏,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的當代中國噴涌著數不盡的故事源泉。向世界展示一個全面、真實、立體的中國,就要善于用生動精彩的故事講清楚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歷史命運、基本國情,闡釋好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創新表達方式至關重要。好的表達,可以把“我們想講的”變成“受眾想聽的”,也可以把“受眾想聽的”融進“我們想講的”,更容易捕獲人心,贏得認同。創新我們的表達,贏得世界的傾聽,就要認真研究國外不同受眾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
(1)結合材料,從文化生活角度談談你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理解。
(2)結合材料,運用唯物論的相關知識,說明如何才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3)國內某學校舉辦活動,歡迎參加“漢語橋——孔子學院學員中國文化體驗之旅”活動的師生,請你圍繞“講好中國故事”這一主題就活動內容設計提出兩條建議。
解析:第(1)問,首先結合材料說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意義及其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關系,然后要結合材料說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要求。第(2)問,結合材料,分析說明講好中國故事和傳播好中國聲音需要從中國實際和國外受眾實際出發,需要正確意識的指導,需要尊重文化傳播的規律即可。第(3)問,要圍繞“講好中國故事”這一主題提出建議,所提建議要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方式上要容易被接受,能激發孔子學院師生的興趣。
參考答案:(1)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有利于我國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增強國際話語權,提升文化軟實力。重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體現了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要求。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必須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和借鑒國際文化傳播的成功經驗,把握世界人民的文化需求。
(2)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能動反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要立足中國人民實踐活動,發現中國之美,講述中國精彩故事,同時也要認真研究國外不同受眾的需求,創新文化表達方式。意識對人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具有指導作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樹立高度的責任感,保證國際傳播堅持正確的方向。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尊重客觀規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必須正確把握文化傳播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做到故事內容與表達方式的統一。
(3)組織孔子學院學員觀摩并參與中國剪紙、皮影等文化藝術的制作和表演。展示并介紹中國二十四節氣文化、春節文化等。(其他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材料一黃帝,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陵,中華根魂。祭祀黃帝、保護黃帝陵始終是億萬中華兒女的心聲。在黃帝死后的幾千年里,歷代祭祀黃帝的活動從未中斷。民國元年,孫中山先生親自撰寫了歌頌黃帝的祭文:“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1937年清明節,國共兩黨各派代表前往黃帝陵共同祭奠,毛澤東親撰《祭黃帝陵文》,宣示“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1962年,黃帝陵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1994年起,每年都有國家領導人專程到陜西參加公祭活動,陜西黃帝陵祭典的至上性、持續性,得到了海內外中華兒女的一致認可。
材料二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在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保護文物,應當處理好城市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十三五”期間,文物保護工作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1)結合材料一,運用文化生活的相關知識,說明祭祀黃帝、保護黃帝陵的文化意義。
(2)結合材料二,運用矛盾分析法,說明如何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利用保護的關系。
(3)保護文化遺產人人有責,請你就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提兩條方法論要求。
解析:回答第(1)問時抓住設問中的“保護黃帝陵”這關個鍵信息,再結合材料、回歸教材,進而找到答題的突破口。結合材料來看,民族復興需要一種精神力量,這說明保護黃帝陵是要獲得這種精神力量的支持;黃帝陵是一種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據此可以聯系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傳統文化的作用等知識;黃帝陵祭典的至上性、持續性,得到了海內外中華兒女的一致認可,說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開展這種祭祀活動有利于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據此組織答案即可。第(2)問屬于限制性設問,作答時應明確矛盾分析法包括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知識,然后結合材料進行對應分析即可。第(3)問屬于開放性設問,言之有理且符合要求即可。
參考答案:(1)①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祭祀黃帝、保護黃帝陵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②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祭祀黃帝、保護黃帝陵有利于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③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世界聞名,祭祀黃帝、保護黃帝陵有利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④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祭祀黃帝、保護黃帝陵有利于海內外中華兒女愛國、愛家,團結統一,培養根魂。⑤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祭祀黃帝、保護黃帝陵對于研究中華文明、展示中華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其他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①任何事物都包含著矛盾,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城市改造開發會帶來文化遺產保護的壓力,加大文化保護會影響城市開發,但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有利于城市化進程的推進。②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在城市開發中要堅持文物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③在矛盾普遍性指導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合理利用、加強管理,讓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其他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3)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發揮主觀能動性;要尊重客觀規律;要重在實踐;要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要樹立創新意識;等等。(其他回答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