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必修3,生態系統結構知識考點總結
2019-01-02 10:32:08三好網
考點1 生態系統的結構
1.生態系統的概念和類型
概念:生態系統是指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
類型:自然生態系統:森林、草原、海洋、濕地生態系統
人工生態系統:農田、城市生態系統
2.生態系統的結構
(1)生態系統的成分:
A、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空氣、水、礦物質、陽光、熱能
B、生產者:屬自養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
C、消費者:屬異養生物(各種動物);分類: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
D、分解者:(1)屬異養生物(細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2)作用:分解動植物遺體、排出物和殘落物中的有機物為無機物歸還到無機環境。
(2)、食物鏈和食物網(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食物鏈模式: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
食物網:在一個生態系統中,許多食物鏈彼此交錯連結的復雜營養關系。
特點: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就是順著這種渠道進行的。
考點2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
1.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生產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陽能總量就是流經這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
過程:沿食物鏈(網)單向流動
簡單地說,一個營養級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有四個去處:呼吸消耗、流入下一營養級、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的能量。
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傳遞率為10%~20%
2.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研究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可以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
3.物質循環概念和特點
物質循環概念:在生態系統中,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基本化學元素不斷地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稱為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特點:在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重復利用,反復循環;全球性
4.生態系統中的碳循環
碳在無機環境中以碳酸鹽和CO2的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機體內各種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存在。
碳在生物群落之間的轉移是以含碳有機物(食物)的形式,沿著食物鏈(網)進行
碳在無機環境與生物群落之間以CO2的形式循環。
無機環境中的CO2通過綠色植物(生產者)的光合作用進入生物群落,再通過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化石燃料的燃燒等重新回到無機環境中。
考點3 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
1.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
信息的種類:物理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光、聲、溫度、濕度、磁力,如螢火蟲發光。
化學信息:植物的生物堿、有機酸等代謝產物,以及動物的性外激素等
如信息素。
行為信息:動物的特殊行為,如蜜蜂跳舞,雄鳥求偶炫耀
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信息還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2.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1)提高農產品或畜產品的產量
(2)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
考點 4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1.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指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
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總是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生態系統的穩定只是相對的穩定。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等方面。
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并使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稱之為抵抗力穩定性。抵抗力穩定性的本質(核心)是抵抗干擾、保持原狀。
生態系統中各個營養級的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穩定性就越高。
生態系統在遭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以后恢復到原狀的能力,叫做恢復力穩定性。恢復力穩定性的本質(核心)是遭到破壞、恢復原狀。
2.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
植被破壞、食物鏈破壞、環境污染導致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