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2018-12-28 18:27:15網絡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二、太陽直射點移動
1.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如圖示:
2. 地球公轉過程中兩分兩至點的判斷
依據:看日地球心連線和赤道的位置關系——連線在赤道以北說明太陽直射23°26′N, 則地球處于公轉軌道上的夏至點;連線在赤道以南說明太陽直射23°26′S, 則地球處于公轉軌道上的冬至點。
簡便方法:看地軸——地球逆時針公轉時,地軸左偏左冬,地軸右偏右冬。
3. 地球公轉過程中速度變化的判斷
依據:1月初,地球運行至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運行至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
二、晝夜交替和時差
(一)晝夜交替
1. (1)晝夜現象產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發光;
(2)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轉。
2. 晨昏線的判讀:在晨昏線上任找一點,自西向東越過該線進入晝半球,說明該線是晨線,反之是昏線。
3. 晨昏線與赤道的關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
4. 晨昏線與太陽光線的關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度。
5. 晨昏線與地軸的夾角變化范圍:0°~23°26′
6. 太陽高度的分布:晝半球上>0°,夜半球上< 0°,晨昏線上=0°。
7. 晝夜交替的周期:一個太陽日 =24小時
(二)地方時的計算
1. 地方時計算原理:
①地方時東早西晚(同為東經,經度越大越偏東;同為西經,經度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經偏東時間早)
②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③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即1°=4分鐘)
2. 地方時計算方法:
某地地方時=已知地方時±4分鐘×兩地經度差
說明:①式中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邊用加號,在已知地的西邊用減號。
②經度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經或同為西經相減;一為東經一為西經相加。
③計算步驟: 確定兩地經度差;換算兩地時間差;判斷兩地東西方向;帶入計算。
3. 晝夜長短的計算
⑴晝弧:任一緯線落在晝半球內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緯線落在夜半球內的部分。
⑶計算:①晝長=晝弧對應的經度數÷15°;
②夜長=夜弧對應的經度數÷15°
(三)區時的計算
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兩地時區數差
說明:
①時區數的計算:當地經度數÷15°,商四舍五入得時區數。
②時間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時區或西時區相減;一為東時區一為西時區相加。
③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同為東時區,時區數越大越偏東;同為西時區,時區數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時區偏東時間早)。
(四)光照圖的判讀方法和步驟
1. 標自轉方向,判斷晨昏線
2. 定日期:
⑴北極圈出現極晝(或南極圈出現極夜)為6月22日;
⑵北極圈出現極夜(或南極圈出現極晝)為12月22日;
⑶晨昏線與經線重合,為3月21日或9月23日。
3. 時間計算:
⑴ 找特殊時刻點:
①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6點;
②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18點;
③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地方時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經線地方時為24點或0點。
⑵依據經度相差15°地方時相差1小時,東早西晚,東加西減的原則推算時間。
4. 確定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
⑴由日期定直射點的緯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是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即地方時為12點的經線。
三、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1. 偏移規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轉。
2. 判斷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體運動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為水平運動物體偏轉方向。
四、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⒈ 晝夜長短變化規律
⑴太陽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晝長達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
⑵太陽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晝長達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
⑶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地均為6:00時日出,18:00時。
⑷極晝極夜范圍的變化規律(如上圖,以北半球為例):春分過后北極點開始出現極晝,春分到夏至極晝范圍由北極點擴大到北極圈,夏至到秋分極晝范圍由北極圈縮小到
北極點;秋分過后北極點開始出現極夜,秋分到冬至極夜范圍由北極點擴大到北極圈,冬至到次年春分極夜范圍由北極圈縮小到北極點。
⒉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⑴緯度變化:一天中,正午太陽高度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⑵季節變化: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達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達一年中的最小值。
3. 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⑴計算公式:H = 90°-緯度間隔
說明:所求點與直射點的緯度間隔計算遵循同減異加——所求點與直射點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減,在不同半球相加。
⑵正午太陽高度大小比較:離直射點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越大(即與直射點緯度間隔越小,正午太陽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五、四季更替和五帶
1. 四季劃分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變化。
2. 劃分的方法有三種:
(1)物候四季:3、4、5月為春季,6、7、8月為夏季,9、10、11月為秋季,12、1、2月為冬季。
(2)傳統四季:以 “四立”為起始點。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為起始點。
3. 五帶的劃分依據是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向高緯遞減,界限是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 。
4. 黃赤交角與回歸線、極圈之間的關系
⑴黃赤交角的度數等于南北回歸線的緯度數,與極圈的緯度數互余。
⑵如果黃赤交角變小,南北回歸線度數變小,極圈度數增大,從而使熱帶和寒帶的范圍縮小,溫帶范圍擴大。如果黃赤交角變大,南北回歸線緯度變大,極圈緯度減小,熱帶和寒帶的范圍擴大,溫帶范圍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