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報的關鍵與誤區
2018-12-20 19:06:10網絡整理
職業優則——職業理想明確的學生先原
適合職業理想明確的考生
此原則最適合那些職業理想非常明確的考生。例如就是想當老師、或醫生、或會計、軟件設計師……等等,那么報志愿就應該從這一職業出發。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的職業理想是中學英語老師,那么:
第一步,找出與這個職業直接對口的專業,即英語專業。
第二步,找出開設這個專業的學校。學校太多了,怎么取舍?
首先是用分數取舍,即重點關注自己的高考分數有可能達到的院校,包括那些可上可下的大學,除此之外,與自己分數不匹配的更高或更低的學校就可以不予考慮了。
其次是分類取舍,開設英語專業的大學很多,類別有師范大學、外國語大學、綜合性大學等,請按照哪類大學畢業后更容易當上中學老師進行排序取舍。
如果考分足夠高,直接報考提前錄取批次的教育部所屬的師范大學的免費師范生,包括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這樣,本科畢業后,就直接分配回生源所在地做中學老師了(具體見各招生大學的免費師范生招生簡章及各省與考生簽訂的具體協議)
或者,分數能上“985”名牌大學的話,那么,就選你最喜歡的大學,報考與中學課程相關的專業,再努力考過教師資格證書,提高做教師的綜合素質,畢業后也可以通過應聘的渠道當老師。現在,很多名牌中學也開始面向“985”等名校招聘優秀畢業生,但是,非師范名校畢業生當中小學老師的競爭也是非常激烈的。
如果你分數一般,只能上一本的省屬大學,甚至是二本的學校,建議你報師范類,這樣,離教師這個行業會更近些。
第三步,找出你所喜歡的未來就業或讀書的城市。
第四步,通過優選,進行排列組合。職業——專業——學校——地域;或者職業——專業——地域——學校。最后,按照高考志愿表的要求,排列出學校的順序和每個學校第二、三、四等其他專業的順序填表即可。
不適合職業理想不明確的考生
其實大多數考生,還沒有明確的職業“臉譜”,沒有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那就先選擇合適的專業吧。
專業優先原則,最適合以下三類學生
專業特長明顯的考生
例如,就是喜歡數學、或物理、或外語、或經濟、計算機……等等。那么報志愿時就要從這些學科相關的專業出發,在分數有可能達到的范圍內,進行排列組合。如:專業——學校——地域——職業,再根據孩子其他方面的個人喜好,進行優選,最后,按照志愿表的要求,排列出學校的順序和專業的順序即可。
高考分數較低的考生
如果你的分數只是能考取一般應用型大學,特別是民辦學院或者高職(專科),那么專業就比什么都重要了。第一,一定要選擇自己喜歡的;第二,選擇技能性強的,最好不選擇沒有門檻的專業。也就是說,當你畢業后求職找工作時,你的學校沒有競爭優勢,靠的就是這專業的一技之長了。
按專業平行投檔的考生
也就是新一輪考試改革實行按專業平行投檔的省份的考生。例如先行試點的浙江省,2017年開始,高考錄取不分批次,實行“專業+學校”平行志愿,按專業平行投檔。其實,這就是“專業優先”,這一高考錄取方式是一項重大改革,因為在此之前的浙江以及現在的其他省份的錄取一律是按學校順序(或平行)投檔的,也就是“學校優先”。
此原則最適合那些專業特長不明顯,什么專業都好,或什么專業都不太好的考生,其實,這樣的學生是大多數。
學校優先原則,專業特長不明顯的學生
成績優秀,沒有弱科的考生
如果孩子的成績優秀,沒有弱科,總分能上名牌大學的話,那么報志愿時就要遵循學校優先原則。因為,社會上用人單位對畢業學校的評價,實際是有等級標準的,在招聘時,經常會有單位對畢業學校有硬性要求,越是人人都向往的單位,越是如此。
成績中上,各科均衡的考生
這樣的考生,什么學科成績都不突出,沒有最強的,也沒有最差的。往往什么專業都可以,那就把學校放在首位吧。
總之,本科是你的第一出身,一輩子也無法改變,因此需要倍加重視。當學校與專業不可兼得時,如果能上名校,專業可不必太糾結。因為,學什么不一定就做什么,即專業與職業并非一一對應。另外,你打算本科畢業就工作嗎?這一切,上大學和工作后都還存在很大的變數。
都無特殊要求,地域優先
在哪里上大學真的很重要!首先是北、上、廣、深等國際大都市;其次是直轄市、發達地區的省會城市以及等非省會的如廈門、青島等國內中心城市,還有西北、西南、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三是不發達的地區的省會城市及沿海地區的非省會城市;最后才是不發達地區的非省會城市。
所以,越是熱點的地方,同類的專業和學校錄取的分數就越高。因此報志愿時,專業、學校和地域三者都能兼顧、都能滿意的考生實在是幸運的,但畢竟是少數。對于大多數考生而言,三者是不能同時滿足的,究竟該怎樣取舍呢?還請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參考“四個優先原則”進行排序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