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報的幾大禁忌(2)
2018-12-20 18:18:36網絡整理
“罪行五”:望文生義,只憑名稱定終身
志愿填報還有一個大忌便是只根據校名選院校,其結果往往南轅北轍。
校名并不能完整全面地呈現學校的特質和優勢,在國內眾多高校中,部分院校名稱如師范類大學、政法類大學、財經類大學、農業類大學等從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學校的辦學特色,但大部分院校已不能從其校名中看出其辦學實力、學校特色及辦學地點。
近年來,在高校合并、升格、更名時,有的學校由專科升格為本科院校,有的校名由某某學院直接改為某某大學,而更多的是與時俱進、改頭換面,將原校名中體現行業特色的字眼去掉,趨向通用型、科技型、綜合型,把原校名中的“煤炭”、“礦業”、“糧食”、“化工”、“氣象”等冠以“科技”、“理工”、“財經“等吸引人眼球的熱門字眼;本來坐落在一小地方,卻偏偏冠個省會名。
進行志愿填報時,一定不要盲目崇拜大學的名頭,而應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了解高校的前世今生,即高校的歷史沿革或來龍去脈,把握高校的強勢學科、特色專業,最后再比較高校分出高低,篩選出一批在自己高考分數段內“性價比高”的大學。
同樣在專業的選擇上,也存在著這種誤區:僅憑著專業的名稱來選擇專業,而對專業內涵不了解。
“罪行六”:刻舟求劍,照搬往年錄取分
大部分考生對志愿填報和高校的招生情況都不了解,以為參照每年所發的《報考指南》填報志愿就能手到擒來,以為高校錄取分數線一成不變,照搬往年的錄取分數來報志愿,其結果往往不如人意。
實際上,高校的最低錄取分數線是自然形成的,錄取結束前無法準確知道。另外,高校的錄取分數線存在波動,有的還有“大小年”現象,即一年高,一年低。考生要多分析幾年的錄取情況,還可關注分數線與批次線的差值、分數線對應的考生“位次”等。
“罪行七”:反客為主,家長包辦填志愿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學,而且最好能進名牌大學讀書。這種愿望會在考生填報志愿問題上充分表露。有些家長還固執得有些過分,主觀決定考生的志愿,忽略考生的興趣、愛好,導致考生和家長之間在填報志愿的問題上分歧很大,也給考生造成不小的壓力。即使考生最終尊重父母的意愿,進入不喜歡的大學入讀,也未必能有動力努力學習。在填報志愿的整個過程中,家長的角色定位是參謀,應該把填報志愿的決定權還給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