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現狀:亟須建立一級學科加強產教融合
2018-12-20 16:53:49網絡整理
人工智能產業的高速發展正在倒逼高校大力布局人工智能學科建設。
目前,經教育部正式批準設立“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的高校已達50余個,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等專業也愈加受寵,國科大、南大、西安電子科大、重慶郵電大學等高校也選擇成立專門的人工智能學院。
那么,我國發展人工智能的高校如今正面臨哪些問題?是否有合適的教材?是否應該形成相對合理的差異化?如何解決師資上的缺口?我們來看看 多名專家及高校負責人 就上述問題給出的各自的觀點。
“教學分散”呼喚建立一級學科
人工智能是一門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交叉性特色的學科。而在高校現有的學科體系下,人工智能專業的教學和科研活動目前大多是散落在其他多個一級學科中。
“(這導致)智能專業課程不是重點學習內容,學時占比也較少,存在著高開低走、碎片化、低水平重復的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智能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技術人才的培養。”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楊放春2017年7月接受《光明日報》采訪時稱。
“以前的人工智能人才有是有,只不過是散落在計算機、控制、統計等專業的幾門課程里,結果是幾個專業的學生都學到了若干,而拼起來才是完整人工智能人才。”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吳飛近日接受采訪時表示,從廣泛意義上來說,人工智能專業應該按學科特色及其獨立性、正統性、完備性來培養人才。
“(沒有人工智能一級學科)使我們陷入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一方面,產業說需要人工智能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說現在沒有人工智能學科,不輸出人工智能人才——實際上我們已經在輸出人工智能相關的人才了。”吳飛說。
對“人工智能一級學科的呼喚”由來已久。
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便對設立人工智能專業、推動人工智能領域一級學科建設提出了指導意見。“我們正在積極加強人工智能一級學科的建設。”國家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彼時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談及上述《規劃》時稱。
據《光明日報》報道,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曾聯合數十家學會及高校,以及相關科研機構、企業等,按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一級學科的論證要求,最終形成《“智能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論證報告》。數據顯示,教育部正式批準設立“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的高校已達36個;在教育部研究生專業目錄外,設置了“智能科學與技術”相關專業方向已達79個;中國知網中與智能主題相關的學位論文占3.5%,遠大于按目前111個一級學科計算的平均數0.9%。
重慶郵電大學副校長陳前斌表示,該校從2017年開始就在積極關注此事。“一旦確定,我們就會安排申請設立該一級學科碩士點和博士點——目前只能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下按人工智能方向培養研究生。”陳前斌認為,建立一級學科一方面是為了“更加重視”,另一方面則是構建獨立體系所需。“這個體系包括要研究明確哪些是其基本的學科基礎,哪些屬于開發技術和應用。”
對此觀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焦李成表示認同,“為提高研究生培養和教育水平,適應產學研用的迫切需求,應迅速建立人工智能領域的智能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
但在吳飛看來,“解決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人工智能一級學科成立)不會那么快”,或許還有兩到三年時間。“成立一個新的學科,首先就是要打破舊學科的藩籬,然后重新梳理以前散落在各個學科下面的課程體系,再按相互聯系的思路有機整合,用新模式、新理念去教學生。”
人工智能統一教材尚在編撰
談及目前人工智能行業最缺的人才類型,科大訊飛開放平臺總經理齊舒萱表示,目前企業對AI主要有兩個維度的需求:研究底層算法的技術型人才和從應用層出發的產品型人才。而吳飛也表示,頂尖的理論型人才、與行業結合緊密的交叉型人才以及復雜的智能系統的技術編程專家都是目前行業奇缺的。
對于設置了“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及建設人工智能學院的高校而言,在“人工智能一級學科”尚未成立起來時,迫切需要厘清和發展人工智能教學獨特的課程體系。“人工智能成為一級學科的好處,就是把過去散落在各個學科中的相關課程整合到一起——這些課程的內容實際上構成了人工智能這門學問的基石。”吳飛稱。
與傳統課程體系不同,上述《“智能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論證報告》稱,人工智能學科旗下應設置腦認知機理、機器感知與模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與理解、知識工程、機器人與智能系統等課程。而在具體落實上,梳理開發系統的、有針對性的、與時俱進的教材尤為重要。
“繼續把人工智能的相關內容彼此割裂地留在各個學科,很難培養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吳飛認為。
對于大部分正在籌備人工智能學院的高校,2008年就擁有了全國人工智能領域唯一國家級特色專業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已經在教材方面走在了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