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專科就業率超97% 技術人才很吃香(2)
2018-12-20 13:54:19網絡整理
辦學特色鮮明 服務地方產業
跟全國的趨勢一樣,我市高職院校畢業的就業率高,發展潛力好。記者從市教育局高教科了解到,泉州市目前共有高校19所(公辦9所、民辦10所),其中本科6所、高職高專12所、成人高校1所。在2015年,泉州市高校應屆畢業生總數約3.3萬人,其中截至2015年9月份的統計數據顯示,泉州市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6.27%。其中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平均就業率超過97%,部分院校的就業率更是高達100%,多年來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目前,我市高職院校主動服務區域經濟建設的專業體系基本形成。區域內各高職院校重點圍繞泉州市支柱產業、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和社會需求,適時調整專業結構,注重突出品牌特色。全市高職院校設置的專業涉及教育部《高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19個專業大類中的14個大類,與泉州傳統優勢產業中的紡織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飲料、工藝制品等四大產業和新興產業中的石油化工、機械制造、電子信息、環保、金融保險、信息咨詢、商品流通、運輸倉儲、醫療保健、中介服務等產業緊密對接,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辦學特色日趨鮮明。
校企多元合作 產教深度融合
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多元合作正成為我市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一個方向。根據去年出臺的《泉州市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情況報告》,泉州市高校共與450多家年產值億元以上企業建立了校企戰略合作關系,校企雙方在聯合培養人才、共建實訓實習基地、聯合開展技術研發、組織企業員工培訓、高校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引導畢業生到企業就業等方面構建起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平臺。
例如,黎明職業大學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與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合作建設了建筑工程學院,生產自動專業與福建恒安集團合作建設了機電工程學院,服裝設計專業與格林服裝合作建設了服裝工程學院,該校還探索總結出了5種校企合作模式。泉州信息工程學院根據真實生產、服務的技術和流程,加強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形成了“園中校”、“校中廠”、“廠中校”的人才培養三維格局。全市高職院校開設的“訂單班”,每年大約為企業輸送3000多名技能型人才。此外,我市由7所高職院校分別牽頭組建了醫藥護理(省級)、建筑、經貿、信息、紡織、幼教、機械、鞋業等8個職業教育集團,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有力推動教育鏈與產業鏈有機融合。
同時,民辦高職院校成為泉州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全市現有2所民辦應用技術類型大學,6所高等職業專科學校(占高職院校的50%),形成了多元主體辦學的民辦高等職業教育格局,豐富了職業教育的內涵,激發了職業教育辦學活力。
轉變傳統觀念 技術人才吃香
“讀高職也能成才,家長應該轉變‘非本科不讀’的理念”,市教育局局長鄭文偉表示,目前,高職教育幾乎占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根據高考改革的方向,高考將分為技能型和學術型兩種模式,以后高校也將分為這兩種類型。按照整個社會就業構成,需要更多的是技術型人才。家長要改變傳統觀念,引導孩子理性地填報志愿,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要將個人的學習和未來的前途,與整個社會和國家的發展需要,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只要你在一個行業里做出一流的水平,同樣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同樣可以為社會作貢獻。”
跟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更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人才培養與市場更貼近,實用性強,在某些行業很受用人單位的熱捧。學生畢業后如果想繼續深造,也可以通過相關考試升入本科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