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報志愿要注意哪些專業變化?(3)
2018-12-19 13:21:11網絡整理
動態調整,優化專業設置
高考志愿填報總讓家長和考生感到焦慮,除了從個人興趣出發,還有哪些依據可供參考?
近兩年,教育部曾公布全國和分省的就業率較低的本科專業名單,一些高校的市場營銷、公共事業管理、社會工作等專業在列。
第三方調研機構麥可思研究院,每年同樣會發布《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17年的本科紅牌專業為歷史學、音樂表演、生物技術、法學、美術學、生物工程。其中,音樂表演、美術學連續三屆是紅牌專業。紅牌專業指的是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低的專業。
根據社會需求、就業率等因素綜合考慮,呈現在考生及家長面前的備選專業已經是“動態調整”后的結果。華中師范大學教授范先佐表示,以往我國部分高校發展一味追求大而全,專業設置存在嚴重的趨同現象。專業特色不明顯,優勢專業在總招生計劃中占比較低,高校的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脫節。
類似現象正在改變。
今年,西南大學停招環境科學、環境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等4個本科專業。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將陸續停招生物醫學工程、物流管理、市場營銷、環境科學等11個專業,來自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回應稱,“專業轉出率過高”“分流情況不理想”“就業表現不夠好”是停招的主要原因。
專業設置需要科學謀劃。哪些專業確定退出,哪些專業可以留察,哪些專業需要新增,可以通過對專業滿意度、專業報考率、調劑率、初次就業率等招生指標進行綜合評價。范先佐認為,依據高考錄取等數據,不少高校主動淘汰落后專業,新增服務國家戰略的新興專業,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既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路,也是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目前看,高考招生錄取機制對高校選拔人才具有公平可比、規模高效、操作簡便的優勢。這些年來,從估分填報到知分填報,從梯度志愿到平行志愿,從按專業招生到按大類招生,“公平選才”與“科學選才”的價值取向越發凸顯。
為了克服高考招生錄取工作的局限,拓寬選拔多樣化人才的途徑,國家還陸續推進高校自主招生、綜合評價招生、高職分類考試招生等政策。羅立祝表示,未來的高考招生錄取方式將更加增強考生與高校的選擇性和自主性,“在雙向選擇和互動中,不僅能促進高校特色專業建設,而且還能積極引導中學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