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學教案:《化學能與電能》教學設計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5 11:31:03
高一化學教案:《化學能與電能》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教學是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Ⅱ中第二章《化學反應與能量》第二節《化學能與電能》的第一課時。與元素化合物的知識相比,化學反應原理部分內容更注重學科知識的應用、整合以及學生的思維的有序性和縝密性的培養。本章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化學反應與能量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化學理論知識在工業生產中的重要應用。而本節內容則是側重于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研究,從知識上說則是氧化還原反應的重要應用之一,也是實現氧化還原反應這一主干知識的螺旋式上升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本節課的重心是實現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將化學能轉變成電能的裝置的研究。
二、學生情況分析
1.知識基礎
學生通過必修I的學習,已經了解了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電子的得失或偏移,通過初中物理的學習已經知道帶電粒子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知道電流的形成的基本條件:有電源,形成閉合回路。但是學生對于將一個氧化還原反應分為兩個半反應在兩個不同場所發生這種情況是第一次接觸,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設置了“將鋅粉和稀硫酸直接接觸進行反應”這一演示實驗和“如何檢驗是否有電流產生?”這一問題,淡化了其中相對于他們知識水平而言較為難以理解的電極電勢的知識,而從實際需要出發,實現氧化劑和還原劑分開的設計思想,然后通過實驗事實的直觀材料去分析原電池的工作原理,降低難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實驗技能基礎
經過幾個月的高中學習訓練,學生已經具備一定動手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且由于物理課上的訓練,學生也已經具備一定的電路組裝能力。因此本節課主要采用學生實驗獲得大量的感觀材料之后加以分析的方法來進行學習。
三、教學設計總體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我采取了以下的設計思路:
設計出一套可以將化學能轉變成電能的裝置的必要性→設計出一套可以將化學能轉變成電能的裝置的可行性(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的分析)→設計出一套原電池→分析原電池的形成條件→研究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氧化還原反應的實際應用)。本節課的內容主要由“能否實現直接將化學能直接轉變成電能?”、“如何實現直接將化學能直接轉變成電能?”、“如何確保實現直接將化學能直接轉變成電能?”和“化學能是如何直接轉變成電能的?”這四個問題貫穿起來,學生在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思維的發散性和縝密性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鍛煉,同時也加深了對氧化還原反應的理解,了解了氧化還原反應和原電池裝置之間的聯系。而在實施過程中,在實驗用品的選擇上,我提供了多樣化的實驗用品,讓學生可以積累到盡可能多的實驗素材,獲取更多的感觀材料,然后從眾多的材料中找出共性、規律,從而使學生的思維的有序性得到一定程度的鍛煉,與此同時,對原電池的形成條件這一知識的理解也就順理成章了。
四、教學目標設計
1.基本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原電池的形成條件;了解銅鋅稀硫酸原電池的工作原理;了解原電池的形成條件。
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分析氧化還原反應與原電池之間的聯系;學會根據簡單的氧化還原反應設計出一套原電池,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設計出原電池裝置的必要性的研究,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通過對設計原電池裝置的可行性及其實現條件的思考與交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原電池的形成條件的研究,提高歸納總結和分類處理信息的能力。
2.發展性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從本質上理解原電池的形成條件和工作原理,加強對氧化還原反應和原電池原理之間的聯系的理解。
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有序的思考方案設計的可行性原則,能從眾多的感觀材料中提取分析出共性和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思維的快樂和思維得到實驗肯定的成功的喜悅。
3.教學重點的分析與確定
本節課是學生初次接觸原電池的知識,而在后面的選修模塊中還會詳細介紹原電池原理的不同應用,加深對原電池原理的充分理解。因此我將本節課的重點定位為:理解氧化還原反應與原電池原理之間的聯系,了解原電池的形成條件和簡單原電池原理的分析。
4.教學難點的分析與確定
學生此時對于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已經有一定程度的儲備,但是化學反應原理的實際應用卻是第一次接觸,而對于將一個氧化還原反應分為兩個半反應在兩個不同場所發生也十分陌生,因此我將本節課的難點定位為:原電池裝置的設計。
五、教學過程設計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