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學教案:《氯氣的實驗室制法》教學設計(3)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5 11:13:39
練習:投影(用投影儀)
在含4molHCl的濃鹽酸中加入足量MnO2,加熱至反應結束,在標準狀況下制得氯氣的體積可能為()
A、16.2 L B、22.4 L C、 28.6 L D、33.6 L
2.裝置的選擇確定
學生討論:初中學到的實驗室制備氣體的原理及裝置并投影
O2:固+固加熱制氣體
H2、CO2:固液不加熱制氣體
點評:選擇氣體的發生裝置是依據制備氣體
所用試劑的狀態和反應條件(加熱與否)
投影:制O2、制H2原理及裝置
分析:裝置選擇與反應原理及試劑的關系
介紹:⑴制H2簡易裝置分液漏斗與圓底燒瓶的組合
⑵分液漏斗與長頸漏斗的不同點:多了個活塞
思考:活塞的作用:分液漏斗的下端管口不用伸入液面以下
設問:根據制備Cl2的反應物能否確定制Cl2的裝置?
投影:氯氣的發生裝置
強調:1、必須墊石棉網使圓底燒瓶均勻受熱
2、在解答裝置圖改錯題中注意石棉網的畫法
3、分液漏斗在使用中必須注意瓶塞上的凹槽應對準漏斗上的小孔
學生考慮學過的收集裝置有哪些?如何確定氣體的收集裝置?
依據氣體密度與空氣的相對大小及在水中的溶解性;密度大于空氣的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密度小于空氣的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難溶于水的還可用排水法收集。
追憶:用這些方法收集氣體時集氣瓶是如何放置的?試畫出其示意圖。
然后學生依據氯氣的物理性質來確定氯氣的收集裝置?
因為氯氣的密度大于空氣,且能溶于水;所以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3、收集裝置的選擇確定
討論:依據氯氣的物理性質來分析該收集方法是否完善。
歸納:由于氯氣有毒,不能逸散到空氣中,所以要對以往的向上排空氣法收集裝置進行改進,而且還必須要注意尾氣的處理。
投影:展示以往的向上排空氣法收集裝置以及進行改進后的裝置,學生討論并確定收集氯氣時的進氣口與出氣。
同時引導學生考慮如何知道氣體收集滿了,當集氣瓶充滿氣體時既便立即停止加熱,還會有多余的氯氣生成,大如何將多余的氯氣處理掉?引如下一問題。
4、尾氣吸收裝置
投影:尾氣吸收的簡易裝置
引導學生討論:選擇合適的尾氣吸收液,比較NaOH溶液與Ca(OH)2溶液:因為Ca(OH)2微溶于水,其水溶液的濃度很小,吸收效果不如NaOH溶液充分。
學生書寫吸收原理:Cl2+2NaOH==NaCl+NaClO+H2O
通過學生思考:如此收集到的氯氣是否是純凈的?可能有什么雜質?
只要是從水溶液中出來的氣體肯定含有水蒸汽,又因為濃鹽酸具有揮發性,所以制得的氣體中肯定還會含有氯化氫,要想得到純凈干燥的氯氣就需要除雜。引入下一問題。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