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案:《ATP的來源——細胞呼吸》教學設計(2)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4 20:03:12
二、教學反思
遵照上述教學設計,我實施了這節課的教學活動,并取得了成功。主要表現為: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都很深入,學生之間的互動評價學習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但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也發現了存在的問題和一些應該注意的地方,如果能夠做好這些,課堂教學的效果會有進一步的提高。
(一)指導思想明確
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完成從對知識的初步理解深化到綜合理解和應用上,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真正地發揮主導作用,這樣就保證了課堂是學生的,學習是高效的,發展是實際的。
(二)課前準備充分,對教材、學生、教法和學法的分析客觀實際
這一點是保證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高效實施的前提,正是正確分析了學生的學習狀況、知識儲備、能力儲備,才能適當地進行分析探究和自主性學習。
(三)合理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
本節課使用的教學模式是“目標教學”“問題—探究—發展”教學以及“自主性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對多種模式的取長補短,優勢在于課堂活動的連續性和遞進性。
一開始的展示課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從大體上了解本節課的范圍和內容。
引導性問題不要求探討些什么,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激發學生的興趣。
這節課具備分析探究實驗的任務,作用就是為了讓學生從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認識。
展示自主性學習的任務和要求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主要是限定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范圍、要求和任務,避免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出現盲目性,是保證自主性學習取得實效的措施。
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是課堂結構的主要部分,它主要是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獲取信息和理解歸納的能力。
基礎知識的回顧是教師為了檢查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效果而設立的,在本節課中我借助了其他課程資源上的知識網絡組織基礎自測題。
在學生對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通過教師的引導、提高和發展,幫助學生完成從對知識的了解深化到對知識的綜合理解和應用,轉化成能力;最后設置的課堂練習就是為了反饋前一環節(教師引導、提高和發展)的效果而布置的。
所以從整體上說,這種教學模式具備整體上的完整性和課堂教學活動的連續性、遞進性。
(四)恰當合理選取、精析經典例題,課堂、課外作業互補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只選用了一個例題(見附錄)進行評析,這個例題是關于釀制甜米酒的,農村的孩子大多數熟知這個過程,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極大地引起他們探討的興趣,而且能夠使得他們的知識學以致用,真正地為科學素養的培養服務。當然也并不是說這個題目就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所以在布置課堂作業的時候,我注意了知識點的互補性。
雖然說課堂教學的實施比較成功,但是也存在一些地方需要進行改進,主要體現在:
1.探究實驗的分析最好能在這個課時之前就完成,如果留在這個課時內完成,會使課堂時間緊迫。所以到我布置作業的時候,已經下課了。
2.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最好能分段實施,避免枯燥乏味,否則容易降低學生學習的熱情。
附錄:(例題)
閱讀下面關于甜米酒的釀制過程,回答問題:
步驟(1):將糯米煮熟;
步驟(2):用開水澆燙小口容器罐的內部后,留作釀制容器;
步驟(3):將煮熟的糯米和適量的酒粬(酵母菌)混勻后,放入釀制容器;
步驟(4):密封容器。
問題:
(1)為什么要將糯米煮熟?
(2)為什么要用開水澆燙容器?
(3)為什么要在糯米的中間留出一個空間?
(4)為什么要密封容器?
(5)在釀酒的過程中總是“先來水”,“后來酒”,為什么?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