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教案:《紅軍的長征》教學設計(3)
2018-11-23 22:19:45網絡整理
(六)教學過程
A.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資料:《七律·長征》片段,讓學生進入歷史情景體驗,教師開門見山,引出主題,導入新課。
B.講授新課
一.長征的背景
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一、二兩個子目,然后提出問題,層層深入,從敵、我雙方的指導思想和軍事較量角度對比分析,互相映照,使理性知識條理化、感性化,有助于增強對知識理解和記憶的效果。
敵:(理論上)蔣提出“攘外必先安內”政策
敵方即蔣介石當時提出一種什么政策?(學生齊答后,屏幕上出現字幕:蔣提出“攘外必先安內”)
(提問)蔣介石為什么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學生回答后指出)是因為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不抵抗政策太不得人心。
(指導學生看教材第17頁的豎排史料,提問)這里的“外寇”、“內匪”各指什么?(學生齊答后指出)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蔣介石認為日本侵略者“不足慮”,而把共產黨和紅軍視為“心腹之患”。
(提問)蔣介石的這個政策,其實質是什么?與不抵抗政策是什么關系?(學生回答后指出)此政策是以“先安內”為借口,繼續推行對日投降、對紅軍圍剿的反動方針,所以“攘外”是假,“安內”是真,它同不抵抗政策的目的、實質一致,都是對外妥協退讓、對內鎮壓革命的賣國的反動政策,但比不抵抗政策更具欺騙性。(字幕:對日本妥協,“圍剿”紅軍)
(提問)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在軍事上的突出表現是什么?(兩次圍剿)(字幕顯示)(軍事上)發動第四、第五次反革命圍剿
我:(軍事上)第四次反圍剿勝利、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從紅軍這方面來講,兩次反“圍剿”的結果如何?(學生齊答)(字幕:第四次反圍剿勝利、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為什么第四次反“圍剿”能夠取得勝利,而第五次“圍剿”卻失敗了呢?
這兩次反“圍剿”期間,中共中央都是“左”傾錯誤占統治地位。(指導學生看教材第17至18頁正文及小字,幫助學生初步理解“王明‘左’傾錯誤”這一歷史概念——主要表現為軍事上推行左傾冒險主義、組織上搞宗派主義、理論上照搬蘇聯城市暴動經驗。)由于周恩來、朱德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錯誤指令,采用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指揮紅軍粉碎了第四次“圍剿”。而第五次反“圍剿”時,王明“左”傾錯誤已經全面推行,紅軍的指揮權完全掌握在“左”傾領導人博古和軍事顧問李德手中,他們推行王明的“左”傾路線,犯了戰略性錯誤。所以,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王明、博古、李德在軍事上的“左”傾錯誤。(字幕顯示)(理論上)王明“左”傾錯誤的推行
毛澤東曾多次提出過正確主張,但均被博古等人拒絕。(引導學生參看教材第19頁第四段)結果,紅軍奮戰一年,傷亡慘重,卻沒能打退敵人的“圍剿”,反而使自己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被迫開始了堅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