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教案:《兼顧效率與公平》教學設計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3 15:39:35
高一政治教案:《兼顧效率與公平》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道效率的含義。
2.掌握公平與效率的辯證關系。
3.理解當前我國如何兼顧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4.通過學習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關系,提高辯證思維能力。
5.正確認識現實生活中的收入差距,提高運用矛盾分析法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6.結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對如何兼顧效率與公平提出合理建議的實踐能力。
7.正確認識兼顧效率與公平,學會樹立效率優先的意識、培養公平精神。
8.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認識到我國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優越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效率與公平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難點】
如何根據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三、教學方法
引入實例法、情境探究法、講授法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播放《三個和尚》的音樂片段。
思考:音樂中這個故事情節簡單,短小精悍,但卻十分有名,流傳至今。故事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哪位同學發現了?
學生回答:“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教師總結:下面我們就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一奇怪的現象。從一開始的一個和尚到兩個和尚再到三個和尚,人力的投入一直在增加,但產出卻越來越少。換句話說,是什么在降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效率。
環節二:新課講授
1.效率的含義
過渡:同學們,孫中山先生曾這樣解釋過效率:“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力,貨暢其流。”當然,這只是對效率的一種形容,還算不上定義。那么,什么是效率?什么是“講效率”?(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找到答案)
效率,指經濟活動中產出與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資源有效利用的程度。“講效率”也就是提高效率,是資源的節約和社會財富的增加,以最少的投入取得盡可能大的成果。那么如何提高效率呢?讓我們回到《三個和尚》的故事當中,思考兩個問題:
(1)為什么和尚多了反倒沒水喝了?
(2)如果讓你來做長老,改變這一狀況,你會采取什么措施來提高大家挑水的積極性呢?
(學生討論,小組代表回答)
教師總結:看來,“三個和尚沒水喝”并不是規律。如果能夠建立起一種良好的分配方式,把勞動報酬與貢獻的多少掛鉤,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效率是可以提高的。三個和尚不僅不會沒水喝,而且會有水喝不完。當然,如果分配方式不合理,不能夠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則會降低效率,阻礙生產的發展。就如計劃經濟時代的“干和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如果是你,你會選擇什么?(不干,少干)。可見,收入分配方式對效率有重要影響。也就是說,效率和公平是有密切關系的。
2.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關系
過渡:在經濟學領域有這樣一個比方,把社會財富比作一塊蛋糕,我們的目標就是把蛋糕做大,并且把蛋糕分配合理。其實這就涉及到分配領域中的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下面大家來看多媒體展示的“做蛋糕”與“分蛋糕”的圖片,同學們思考一下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到底是什么?
學生討論,老師總結:把蛋糕做大,體現了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沒有蛋糕分什么?”所以說,如果沒有效率作為前提和基礎,對公平的追求會導致平均主義和普遍貧窮。把蛋糕分好,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體現了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蛋糕分好了大家都高興,才會更積極去做蛋糕”。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維護勞動者權益,激發勞動者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率的積極性。
3.如何兼顧效率與公平
過渡: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與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進公平,那么,如何兼顧效率與公平呢?(同學們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找到答案)
學生總結:兼顧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既要反對平均主義,也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在鼓勵人們創業致富的同時,倡導回報社會和先富幫后富。
環節三:鞏固提高
師生互動:結合本節課學習的內容,談談你對共同富裕的理解。
環節四:小結和作業
教師總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效率的含義已經如何兼顧效率與公平,同學們要重點掌握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關系。課下請同學們做一項小調查:調查自己家里近幾年的收入情況的變化,并探究這些變化相聯系的國家政策,下節課我們一起分享討論。
五、板書設計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