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合成》教學設計(二)(4)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3 11:55:08
評價:對于方案1,同學們有這樣的設想是值得肯定的,里面實際上蘊藏了正交分解的思想,但問題是事先不知道合力F的方向,那么,從A、B出發向什么方向作垂線得到C、D兩點?顯然這種方法有缺陷,還需進行一步研究。
對于方案2,同學們利用添加輔助線的方法,使F1、F構成三角形的兩邊,若想深入研究,還需確定AE與分力F2之間的關系,請進一步猜想AE與分力F2的大小是否相等?AE與F2的方向是否平行?
既然連接AE或連接BE構成的三角形,僅能使F1和F或F2和F建立聯系,那么,同時連接AE和BE,在四邊形AOBE中,F1、F2和F三個物理量都包含在里面,F1和F2四邊形的兩邊,F是其一條對角線。請同學們認真觀察一下四邊形AOBE,并猜想四邊形AOBE有什么特點?
經觀察、實驗和分析,發現AOBE為近似平行四邊形,于是猜想出合力與分力的關系所滿足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為驗證平行四邊形定則,重做剛才的實驗,比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得到的合力與實際合力的誤差。
5.延伸拓展,鞏固提高
一般的鞏固提高都著眼于平行四邊形法則的運用與練習,如“合力F的大小一定比分力F1或F2大嗎?可能比F1或F2都小嗎?”這樣的問題,或用幾何畫板等鞏固學生對平行四邊形法則的掌握與理解,但是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究力的合成法則的過程,因此,鞏固練習也應該是有關過程和方法的遷移運用。
這里設置這樣的問題:某同學用實驗研究同方向平行力的合成。他把一根很輕(重力不計)的刻度尺掛在兩個橡皮條下,然后在任意兩點A1、A2掛上重力為G1、G2的鉤碼(如圖6)記下刻度尺和A1、A2位置,以及G1、G2的大小。接著他取下G1、G2鉤碼,在刻度尺上0點掛鉤碼G,并調整0的位置和G的大小使得刻度尺的位置和原來一樣(如圖7),記下0的位置和G的大小。他經過多次實驗,實驗數據如表所示:
實驗次數 |
G1/N |
G2/N |
G/N |
A1O/cm |
A2O/cm |
1 |
1.5 |
1.0 |
2.5 |
10.0 |
15.0 |
2 |
2.0 |
1.0 |
3.0 |
10.0 |
20.0 |
3 |
1.5 |
2.0 |
3.5 |
20.0 |
15.0 |
4 |
2.0 |
1.5 |
3.5 |
7.5 |
10.0 |
(1)該同學實驗中,“使得刻度尺的位置和原來一樣”的目的是什么?
(2)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兩個同向平行力F1、F2和它們的合力F的大小關系是什么?合力F的作用點D到分力F1、F2的作用點A1、A2的距離的關系是怎樣的?
五、教學后記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強調學生的探究過程和探究過程中的方法與體驗,把教師作為學生探究活動的參與者,隨時與學生進行交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來克服探究過程中的困難。對教材的處理也比較合-理,既充分體現了教材的教學理念,又改進了教材中實驗的不足。通過在不同類型學校的試教,執教者一般認為由于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對學生學習的困難和可能出現的探究方案、猜想假設等考慮得比較充分,為課堂教學中根據不同情況生成教學留下了足夠的空間,這樣的教學設計是切實可行的。當然,本節課沒有對平行四邊形定則做進一步的鞏固與提高,這有待后續課程來完成。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