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案:《赤壁賦》教學設計(一)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2 22:04:38
高一語文教案:《赤壁賦》教學設計(一)
一、課文悟讀
蘇軾在《赤壁賦》中借主客問答的形式表達了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縱情山水、及時行樂的思想情緒和生活態度。掩卷而思,這種復雜的情感態度,決定于儒、道、佛等文化在他身上的綜合積淀。
蘇軾小時候就立下遠大的志向,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像東漢范滂那樣有學問有氣節,為理想不惜以死相爭的巨人;步入仕途之時,也曾有“胡巢何足戀,鷹隼豈能容”那種施展抱負、展翅高飛的萬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訓早就使他確立了經時濟世、身體力行、造福民生的宏偉目標。
但由于和新黨政見不同,被小人誣陷入獄,進而被貶黃州,理想與現實再次出現巨大反差,心境和生活境況也隨之發生巨大變化,所以和朋友游赤壁時,觸景生情,自然要抒“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驟得”的慨嘆,發壯志難酬的悲哀。
然而坎坷的經歷,囚犯般的黃州生活并沒有使蘇軾消沉下去,他以一種超然樂觀、曠達灑脫的胸懷和氣度,在難以忍耐的苦難環境中自得其樂,于“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當中亨受“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這種樂觀與灑脫,源于《莊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齊物的自然觀點。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與晝夜的變化是自然規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種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種形式,“物與我皆無盡也,又何羨乎”。蘇軾年少讀《莊子》時,就曾說過:“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他覺得《莊子》所講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為貧?何者為富?何者為美?何者為陋?”“人生所遇無不可”,“我生百世常隨緣”。蘇軾常拿起從《莊子》中獲得的思想武器捍衛自己的心靈,保持樂觀的情緒,應對人生的坎坷。是道家文化使他在人生的疾風暴雨面前自我調適,超然曠達而不封閉自虐、怨無尤人!冻啾谫x》中主人對客人的勸慰正是蘇軾用老莊思想與厄運抗爭的表現。
佛教的揭示人生與宇宙本質的教義,對蘇軾也有極深的影響。蘇軾的朋友中有不少是和尚、道士,他也常出入寺、觀,獲得超越是非、榮辱、得失的人生了悟。然而,佛老的超世、避世思想,并沒有使他入世的理想泯滅,“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就是最好的明證,而客之悲蕭之音也恰是由此歌聲引發,或更恰當地說,這正是蘇軾心中的一個“結”。
所以說,《赤壁賦》鮮明地表現出儒道佛三種文化在蘇軾心中的碰撞和雜糅。
二、亮點探究
1結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一段文字,體悟“賦”的語言特點。
探究學習:這段文字是充滿詩意的神奇之筆,充分體現了走向散文化的宋賦仍保留且發展了鋪張排比、講究詞采、駢散結合等賦的傳統手法。作者寄情山水且怡然自樂之情歷歷在目。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