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教案:《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三)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1 22:56:24
高二語文教案:《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三)
【教學過程】
一、解題無須說,重要的是導入
教讀本文而用舊課導入,既簡便可行,又有溫故知新、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當先讓學生復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問:
1、教師口述:“取勝之道有三:曰天時,曰地利,曰人和──人和為取勝之本。”問:這個意思孟子是怎樣表述的?(開頭兩句)好在哪里?
(自由作答。)
提示:讀孟子文章要注意語言的氣勢。
2、“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
能行仁政的諸侯國君。
補充問:“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么人?
有修養的人──丈夫。
提示:學文言要注意詞的多義性,要據語境判斷詞的意義。
3、試用孟子話說明君子“戰必勝”的原因。
“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現。
提示:“道”,就是新課文里說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謂“得道”。
過渡問:根據預習印象,說說新課文里哪幾句是描寫孟子理想中的“王道樂土”的。
“五十者”“七十者”“數口之家”“頒白者”四句。
哪句話跟“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的意思相同?
“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學生試讀課文兩遍:先指定五位同學接讀;后齊讀
三、教師范讀全文并略作解說,重在掌握文章理路
1、畫示意圖(標明秦、魏、齊的相鄰位置;指出河內、河東所在),并簡介談話背景:
魏在戰國初期曾是軍事大國,至梁惠王在位后期,西畏秦逼,從安邑遷都于梁;東敗于齊,“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所以特邀孟子來梁,問強國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記梁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分層示范誦讀并作解說:
第一層:
⑴ 兇──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為歉收。
⑵ 移──本義是禾長相扶倚之狀,后代為遷移之義而本義廢。由此至彼之謂。
⑶ 大意是,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
第二層:
⑴ 鼓──會意字,左中為鼓,上象鼓飾,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擊鼓動作。后引申為所擊之物。古時以擊鼓代進攻令。
⑵ 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為喻,含蓄作答。
第三層:
⑴ 數罟──古法,魚不滿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⑵ 是使民──是,有“如此則”之義,這樣(就)使人民……
⑶ 大意是,論王道之始,即“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