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2018高考各科試題分析出爐,透露2019高考重要方向
2018-11-21 11:10:24網絡整理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哪些知識點容易丟分?什么樣的答題方式能得高分?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2018年高考各科試題的分析,相信同學們仔細研讀之后將大有裨益!
語文
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試題突出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六種能力,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必修課程中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目標,選修課程中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五個系列,組成考試內容。題型與內容比例符合《考試大綱》的要求。
2018年高考語文命題牢牢扣住“新時代”和“新一代”的歷史內涵與特點,以培養和選拔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具備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優秀人才為目標,追求試題的思想性、時代性、科學性和示范性,更好地彰顯和發揮了語文科在高考評價體系中“立德樹人”“育才成人”“以文化人”的獨特功能。
立德樹人:揚帆新時代,化育新一代
高考語文命題立足于時代特征,著力于把黨的理論創新最新成果、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以及團結奮進、不斷創造美好生活的時代精神有機融入命題。試題鮮明地體現出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意義,明確傳達立德樹人的價值導向,增強考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引導考生樹立遠大理想,投身新時代建設偉業,在接力奮斗中追夢、圓夢。
1、融會新思想,增強“四個自信”
今年的全國高考語文試題命制充分調動文化積淀,融會新思想,將“四個自信”貫穿整個試卷之中,并著力畫龍點睛,在關鍵處破題,形成點面結合、精神深蘊的格局。如全國I卷作文試題“世紀寶寶中國夢”:
2000年 農歷庚辰龍年,人類邁進新千年,中國千萬“世紀寶寶”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
2013年 “天宮一號”首次太空授課。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準扶貧”開始推動。
2017年 網民規模達7.72億,互聯網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紀寶寶”一代長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35年 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你們與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成長,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據此寫一篇文章,想象它裝進“時光瓶”留待2035年開啟,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
試題既選取新世紀以來中國在科技、民生以及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等方面的成就作為材料,又選取“2020”“2035”這兩個新時代中國發展的關鍵時間節點,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目標作為材料,充分發揮作文的積極導向功能,更創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這樣飽含啟迪、指明方向的引導語,啟發考生強化自己的代際身份感、集體認同感,引導考生在體會國家進步、民族振興的同時,感受大國風采、民族精神和時代品格,從歷史的縱深與未來的愿景中,更充分認識個人成長與國家、民族、時代的深刻關聯,不斷增強自己和同代人的獲得感、榮譽感、責任感,更切實地感受到“四個自信”,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和激情奮斗中放飛青春夢想。
2、講好改革故事,定位歷史坐標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不僅深刻地改變了中國,而且深刻地影響了世界。語文科充分發揮作文的積極導向功能,直觀而策略地反映時代主題,正面而巧妙地傳遞價值觀念。以全國III卷作文“改革開放三部曲”為例: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特區口號,深圳,1981
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 ——時評標題,浙江,2005
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新區標語,雄安,2017
三條標語口號言簡意賅,意味深長,濃縮了改革開放不平凡的四十年歷程,折射出發展階段和發展方式等方面的變遷。分開來看,三條標語口號分別喊出了各自階段的歷史任務與時代精神的最強音;組合起來看,三條標語口號則為改革開放四十年書寫了波瀾壯闊的發展三部曲,可以幫助考生在完成寫作任務的過程中,時刻銘記改革前輩的光榮與夢想,深刻領會當代青年的使命與挑戰,不忘初心,接力奮斗,砥礪前行,全力以赴走好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3、喚起青春理想,奮起追夢圓夢
全國I卷作文試題“世紀寶寶中國夢”精心選取7個年份,以年表的形式列舉中國進入新世紀以來的重大事件和重要規劃,但在2000年和2018年兩個年份,卻以“世紀寶寶”的出生和成年作為當年的主要內容,并在試題的引導語中明確指出“你們與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成長,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試題直接面向考生發聲,直接點明他們的獨特身份,直接揭示他們與國家、時代之間的緊密關系,直接激發他們的青春夢想與奮斗豪情,引導他們深刻思考自身一代人所面臨的共同際遇與機緣,把追夢、圓夢的時代主潮落到實處。尤其是,命題要求考生寫一篇文章留待2035年18歲的一代人閱讀,即由“世紀寶寶”發起一場兩代青年在成人之際的跨時空對話,實則是要求考生想象自己成為代際接力奮斗中的主體,放眼未來,關注、思考下一代青年的成長際遇和追夢旅程,進而自覺思考對國家、民族未來的責任擔當。北京市作文題“新時代新青年——談在祖國發展中成長”的命制也以2000年出生的同學走進高考考場為切入點。另外,全國高考語文Ⅲ卷作文題“改革開放三部曲”中,“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在引導考生回顧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同時,激發考生深入思考如何走好自己這一代人的長征路,將青春夢想融入追夢旅程。
育才成人:聚焦關鍵能力,助推素質教育
2018高考語文以“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為考查目標,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聚焦關鍵能力,圍繞學科主干內容,創新試題設計,強化素養導向,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給不同水平的學生充分展現才華的空間。尤其通過設置真實的問題情境,重點體現語文科考查的內容改革,提高語用水平、塑造思維品質、關注信息處理、倡導主動學習,融入有利于終身學習的語言、文學、文化的必備知識,育才成人,助推素質教育。
1、創設真實情境,突出語文實踐
2018高考語文緊扣語文課程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通過創設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實現對廣大學生語言文字能力和素養的測評。
一是將具體的語言文字、文學作品置于特定交際情境和歷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評價。
如語用題的成語、語病題,過去都在獨立的句內完成,今年在一個文段中設計3道選擇題,使考查語料從句子變為篇章,更加突出對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查,也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啟事與書信的命題設計指向真實的語文學習任務,有助于引導學生活學活用。這種自然語境的設計,在考查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基礎上更加強調融會貫通。
全國I卷文學類文本閱讀選擇了小說《趙一曼女士》。作為抗日英雄,趙一曼的事跡曾感動和影響過幾代人。試題扣住“歷史與現實交織穿插”的敘述方式來設題,創設歷史具體情境,讓學生關注文本中現實對歷史的追問、歷史的現場敘事、史料的還原,體現趙一曼精神的當下意義,在感動與思考中自然深化對革命文化的認識。
二是體現語言表達和文字寫作等普遍性能力要求的考查,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中凸顯語文特點。
文學類文本,引導考生針對不同的藝術表現方式,從語言、構思、形象、意蘊、情感等多個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如全國II卷第6題要求考生體會并簡析老舍幽默生動的語言、全國III卷第6題“談科幻小說中‘科學’與‘幻想’的關系”、古代詩歌賞析藝術特色,都著眼于考查考生鑒賞的關鍵能力。
論述類文本,要求考生在掌握基本論證結構和手法的基礎上,洞悉立論背后的動機與目的,最終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和判斷,如全國卷第2題討論“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要求考生基于文本內容,對文本的論證前提、論證手法、論證邏輯和論證內容的關系形成認識。
實用類文本,需要準確解讀材料,篩選整合信息,還要能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社會價值和影響”,如全國卷多個文本材料相互呼應,附以一組題的設計,循序漸進,各有側重,對實用文本的思想內容、構成要素和語言特色進行全面考查,也賦予“實用”以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的新內涵。
三是試題面對當代生活,體現多樣化的語文實踐活動。
語料選擇突出時代性和問題性,引領學生了解我國社會發展的核心問題和世界發展的前沿問題。
全國Ⅱ卷《“被遺忘權”之爭:大數據時代的數字化記憶與隱私邊界》,突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如何理解和處理人與技術的關系;
Ⅲ卷《城市社會:文明多樣性與命運共同體》,突出在命運共同體的訴求中,如何理解建構社會彈性和發展的可持續性;
Ⅰ卷實用類文本閱讀選擇了三則新聞報道,要求簡要概括“《人民日報》《自然》《讀賣新聞》報道的側重點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其原因,這既是新聞文體的基本特征,也從“新聞立場”的角度,引導學生參與生活、觀察社會。
2、提升思維品質,促進獨立思考
2018年高考語文加大對思維品質的考查力度,發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進行了全面測查。
首先,深化對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的考查。以全國Ⅱ卷作文“幸存者偏差”為例。
“二戰”期間,為了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后幸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決定哪里彈痕多就加強哪里。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其次,聚焦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重視對形象思維能力的考查。2018年高考語文試題,以小說、散文、詩歌等多種方式呈現美,層層設問,考查學生發現美和欣賞美的能力。全國Ⅱ卷文學類文本選擇老舍《有聲電影》,小說在有限的篇幅內對諸多人物形象進行了精細刻畫。考生在高中階段對現代文學經典作家老舍的寫作風格已有初步了解,試題對小說豐富的內涵、生動的形象、幽默的語言等分別進行了考查。全國I卷的作文試題也特別加強了對形象思維能力的考查。試題要求學生根據材料寫一篇文章,并想象把它裝進“時光瓶”留待2035年開啟,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學生要在材料的基礎上,充分調動直覺體驗和想象力,與2035年成年的一代人進行跨時空對話。
3、關注信息處理,強化探究意識
2018高考語文面對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加強對考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能力的考查,從文本呈現方式、試題設問等方面,有效考查了考生面對不同類型的信息時選取恰當策略進行信息處理的能力。
一是注重對考生在整合加工、辨析推斷信息方面的策略考查。文本的類型不同,所提供信息的形式、密度及設題的方式也不同。論述類文本主要關注文本的核心概念、關鍵語句、論點論據和論證方式,考生要對文本信息進行深加工,進而分析、推斷,形成獨立見解;實用類文本關注文本的信息內容、信息間的關聯、信息背后的立場等,考生在作答時首先要快速瀏覽,根據試題內容定位信息、篩選信息,然后進一步整合加工。
二是重視考生面對信息的遷移應用能力的考查。浙江卷第6題要求針對給定文段歸納主要內容,將信息的整合、提煉與寫作能力的考查結合在一起。全國II卷實用類文本四則材料內容圍繞“知識產權”主題展開,第9題要求考生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相關方的作用進行簡述,考生要定位、篩選材料中的相關信息,并結合問題進行分類和歸納,認識到高校在大力倡導創新文化的時代背景下應為與可為的巨大空間。通過對信息處理與應用能力的全面深入考查,也進一步強化了對考生探究意識的要求。
4、引導自主學習,凸顯創新導向
2018高考語文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學習與創新興趣,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把學生從標準答案中解放出來。
首先,創新內容與題型,激發學習興趣,防止刷題、宿構。全國III卷選用了科幻作家劉慈欣的短篇小說《微紀元》,這是廣大青少年喜聞樂見的科幻小說首次進入高考。語用題第20題變換題型,采用主觀題的方式,要求考生在判斷得體與否之后作出修改。全國I卷、III卷的第21題用圖文轉寫的方式來進行考核,需要讀懂構圖,分析關鍵詞與思考路徑間的整體關系,從“解答題目”轉向了“解決問題”,對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其次,增強試題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引導學生多角度發現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全國III卷《精衛詞》主觀題設置開放性答案,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張力。由于時代的變遷、語言的變化,對一些古詩的解讀是可以多元的,為鼓勵考生主動思考、發散思維,能夠言之成理的答案即可視為正確。
以文化人:彰顯文化優勢,突出引領功能
2018年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將“以文化人”列為提高學生政治思想水平、文化道德修養的一條重要途徑。語文科以古今優秀作品為載體,包羅萬象,蘊含豐富,在落實“以文化人”方面具有天然優勢。2018年高考語文試卷在這方面匠心獨具,進行有益嘗試和探索,取得了顯著效果。
1、萃取思想精華,以優秀的文化傳統浸潤人
今年全國高考語文三套試卷“文言文閱讀”材料分別節選東漢王渙、魏晉魯芝、北宋范純禮三位歷史人物的傳記,集中贊美他們清忠履正、沉毅剛正、寬厚為政等高尚品質,同時也顯示了陳寵知人善任、任峻勇于為政、羊祜謙遜推讓等美德。范純禮的傳記中還提及他是范仲淹之子,有助于喚起考生對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記憶。
此外,全國語文Ⅱ卷、Ⅲ卷“名篇名句默寫”部分對《孟子·魚我所欲也》和諸葛亮《出師表》的考查,也觸發考生聯想中國歷史上眾多“不食嗟來之食”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仁人志士,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三套試卷立足考查范圍,回應教材內容,或實或虛,或正面或側面,為考生提供了一幅生動的古代優秀人物群像圖。考生在答題時猶如對話前賢先哲,其熏陶感化可想而知。
2、博采古今名篇,以精彩的文學作品感召人
全國高考語文三套試卷的“古代詩歌閱讀”部分精心選取李賀《野歌》、陸游《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后(節選)》和王建《精衛詞》。陸游的詩歌中,既有“欲試無路空崢嶸”的苦悶,又有“酒為旗鼓筆刀槊”的豪壯,還在“如見萬里煙塵清”中寄寓了詩人對國家統一的強烈渴望,使考生在藝術審美中體驗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愛國主義精神。
李賀《野歌》即景抒懷,以“寒風又變為春柳,條條看即煙濛濛”將詩人不得意的苦悶、對命運的不甘不屈轉換為對未來的信心與樂觀,可以給正處于青春期的考生以強烈的情感共鳴和深刻的人生啟迪。王建《精衛詞》中,精衛“高山未盡海未平,愿我身死子還生”的誓言本身動人心魄,又能引發考生對“愚公移山”故事及內涵的聯想,可謂言外有意,韻外有旨。
9道高考作文題有4個亮點
2018年高考語文試卷作文題共9道,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6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命制。試題以材料作文為主,總體上以厚重感與鮮活性兼具的材料、新穎而靈動的形式,直接而策略地反映時代主題,正面而巧妙地傳遞價值觀念。
4個亮點:
1.增強“四個自信”,落實立德樹人
2. 講好改革故事,凸顯時代主題
3.提升思維品質,助推素質教育
4.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寫作熱情
2018高考語文卷具體分析
總體評價
2018年全國高考試題的命制,嚴格遵循教育部修訂頒布的《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語文》,既體現新《考試大綱》的精神,同時又盡量保持與往年的銜接照應,以體現穩中求新、穩中求變的命題原則。在命題思路上,體現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引導教學的核心立場;在考察內容上,體現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的考察目標;在考查形式上,體現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的考查導向。
試題分析
第一大題為現代文閱讀,分為論述類文本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三個部分。與2017年保持一致,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都是必考。
1、論述類文本閱讀
論述類文本閱讀重點考查考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原文論證以及綜合文中信息進行推斷的能力。閱讀材料摘編自楊國榮《歷史視域中的諸子學》一文,適合高中畢業水平考生的閱讀和理解。3道題考點各不相同且指向明確,第1題考查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2題考查分析原文論證的能力,第3題考查綜合文中信息進行推斷的能力。
2、文學類文本閱讀
文學類文本閱讀重點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閱讀材料是阿成的小說《趙一曼女士》。選擇這篇材料作為高考文學類閱讀材料,追憶了革命先烈,彰顯了愛國精神,且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導向意義。第4題作為客觀題,考查的綜合性較強,涉及到文章內容的理解,也涉及到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第5題考查文中關鍵句子的含意;第6題考查藝術特色的鑒賞。
3、實用類文本閱讀
本題為實用類文本閱讀,它是包含圖表在內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本題目的文本注重真實性和實用性,要求學生能夠了解文體的基本特征,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分析原文內容。實用類文本閱讀的目的性非常明確,文本材料總要基于一定的邏輯進行謀篇布局。學生在閱讀時,應該認識到文本背后的邏輯架構,對其行文內容進行分析。
從2017年實用類和文學類閱讀變成必答題的華麗轉身之后,今年的實用類閱讀題在保持去年面貌的基礎上,又產生了一些新的變化。從分值上來看,雖然總分依然是12分,但卻把5分的多選變為了3分的單選,多出來的兩分加在了主觀題上。和文學類閱讀12分的主觀題相比,可以看出實用類閱讀的特色是主觀客觀并重,既要求學生能夠了解文體的基本特征、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分析原文內容,也需要學生擁有良好的論證和表達能力。
2018年全國卷實用類閱讀在選材上和2017年相似,都具有實際性和科普性,變化在于去掉了圖表,用的是文字材料,更注重學生的文字閱讀功底。
總的來看,今年全國卷的實用類閱讀題,仍偏重于對材料本身的分析和理解,材料本身清晰簡明,總體上通俗易懂,不難把握。
第二大題
第二大題為古代詩文閱讀,分為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和名篇名句默寫三個部分。
1、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包括4道小題。關于魯芝的這段文字選自《晉書·魯芝傳》,原文篇幅較長,有680余字,考題根據需要做了少量刪節。本次重點考查了文言虛詞“以”和“為”的多種用法以及帝王世系方面的專門用詞。從整體看,這段人物傳記屬于典型的文言文作品,文字淺顯,故事性強。考點并不生僻,而且故事背景是大家極為熟悉的三國時期,非常適合對高中畢業生進行的考查。
2、古代詩歌閱讀
本詩是李賀在落第之后自我排解的詩篇。開篇先寫自己射技高超,實際上是暗指才華不凡。第二聯寫自己命途多舛時的自我開解。第三聯開始轉向抒懷,感慨的是自己仕途蹭蹬難展抱負的命運(文言文中“窮”一般指處境惡劣)。尾聯自我安慰,暢想未來如春柳重萌,頗為樂觀。整體上看,本題需理解其基本意涵即可。
第三大題
第三大題集中測試考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由3道選擇題和2道主觀題組成。該大題與2016年相比,題量相同,但在命題形式上有較大變化。
三道選擇題均與一篇閱讀材料相關,從材料出發來設題。第17題考察病句,但是改變了以往正確或錯誤四選一的出題模式,而是在文章中設置病句,讓考生選擇修改恰當的一句,形式雖然有所變化,但本質與以往并無區別。第18題,原本的補寫題以選擇題的方式出現,考察學生對句子結構等方面的掌握。第19題,依然考察成語的正確使用,但采取了回到文章中填空的考察方式;試題難度上并無太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