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教案:《多普勒效應及其應用》優秀教學設計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0 12:31:15
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波源的頻率與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的區別;
(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應;
(3)能運用多普勒效應解釋一些物理現象。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學重點:知道波源的頻率與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的區別;知道多普勒效應是在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時產生的。
教學難點:波源的頻率與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的區別。
教學方法:讀、講、練與分析相結合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敘述火車向你駛來時,汽笛本身的音調如何變?人聽到的汽笛音調如何變?火車離你而去時,汽笛本身的音調如何變?人聽到的汽笛音調如何變?同是汽笛發聲為什么會產生兩種不同的現象呢?
多普勒效應。
(二)新課教學
1、波源的頻率與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
問題:什么叫頻率?聲音的音調由什么因素決定?
提示:波源的頻率--單位時間內波源發出的完全波的個數。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單位時間內觀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個數。
如果波源和觀察者相對于介質靜止,則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與波源的頻率相等,如果波源或觀察者相對于介質運動時,則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與波源的頻率不相等,這一現象就叫多普勒效應。
2、多普勒效應的成因
例1:波速為V=100m/s,波源的頻率f=100Hz.可算得:波的周期T=0.01s,波長λ=1m。
(1)波源相對于介質靜止,觀察者相對于介質靜止在時間t=1s里有100個波傳到觀察者所在的A處,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與波源的頻率相等,音調不變。
(2)觀察者相對于介質靜止,波源以速度V源=10m/s相對于介質運動,第一、波源向觀察者運動則對觀察者來說感覺到的波速為110m,他在1秒鐘內接收到的完全波數為110個,所以觀察者感受到的頻率f'=110Hz比波源的頻率f=100Hz要高,因而音調變高。
注意:波速實際并沒有改變,但在相同的距離中卻多了10個完整波,是由于波在介質中被均勻擠壓,使之波長變短的緣故。第二、波源遠離觀察者,由同學自行分析。
(3)波源相對于介質靜止,觀察者以速度V人=10m/s相對于介質運動。第一、觀察者向波源運動;第二、觀察者遠離波源,由同學自行分析。
(4)波源與觀察者同時相對于介質運動又如何呢?多普勒效應更加明顯
3、多普勒效應的應用: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并加以總結。
鞏固練習
(1)關于多普勒效應,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多普勒效應是由波的干涉引起的
B.多普勒效應說明波源的頻率發生了改變
C.多普勒效應是由于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而產生的
D.只有聲波才能產生多普勒效應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