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學教案:《化學與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教學設計
來源:學科網 2018-11-18 15:32:31
從容說課
本節課是復習課,主要為第四章第一節、第二節內容。要求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掌握冶煉金屬的方法,金屬的回收和資源保護的有關知識,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資源觀念。開發利用金屬礦物和海水資源,了解化學資源的綜合利用。在教師的引導下,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比較能力,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通過典型例題的分析,教給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生的發展打下基礎。通過活動與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在書寫冶煉Ag、Mg等金屬的化學方程式時,要讓學生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加深對冶煉實質的理解,同時鞏固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在講鋁和鐵的冶煉時,可讓學生觀看高爐煉鐵和氧化鋁電解槽的圖片或錄像,可以帶領學生去工廠參觀,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了解金屬冶煉的一般原理,理解金屬單質的活潑性與選擇冶煉方法之間的聯系。
2.開發利用金屬礦物和海水資源,常識性介紹金屬的回收和利用,了解化學與資源綜合利用。[來源:學#科#網]
3.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和資源觀念。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自主歸納冶煉金屬的方法,金屬的回收和資源保護的有關知識。開發利用金屬礦物和海水資源,了解化學與資源綜合利用。加強環保意識。
2.通過典型例題的分析、學習,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3.探究與活動,通過復習,了解探究過程的意義和方法,培養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復習,進一步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通過介紹金屬回收的重要意義,樹立資源保護意識和環保理念。
2.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熱愛科學、熱愛社會、關注生活。通過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能力和自學能力。
要點提示
教學重點:歸納能力、比較能力的培養。
教學難點:培養舉一反三的能力,培養發散思維、創新思維的能力。
教具準備:實物投影儀。
2.水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在水資源嚴重匱乏的今天卻有大量的水體、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通過對當地的河流、湖泊進行調查,完成下表。
時間________ 日期________
|
×××河流×× |
×××湖泊×××區域 |
水質狀況 |
|
|
污染物 |
|
|
污染源 |
|
|
危害 |
|
|
預防建議與措施 |
|
|
海洋資源類型
海洋中有豐富的資源。在當今全球糧食、資源、能源供應緊張與人口迅速增長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開發利用海洋中豐富的資源,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人類開發利用的海洋資源,主要有海洋化學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底礦產資源和海洋能源四類。
海水可以直接作為工業冷卻水源,也是取之不盡的淡化水源。發展海水淡化技術,向海洋要淡水,是解決世界淡水不足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海水中已發現的化學元素有80多種。目前,海洋化學資源開發達到工業規模的有食鹽、鎂、溴、淡水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豐富的海洋化學資源,將廣泛地造福于人類。
海洋中有20多萬種生物,其中動物18萬種,包括16 000多種魚類。在遠古時代,人類就已開始捕撈和采集海產品,F在,人類的海洋捕撈活動已從近海擴展到世界各個海域。漁具、漁船、探魚技術的改進,大大提高了人類的海洋捕撈能力。海洋中由魚、蝦、貝、藻等組成的海洋生物資源,除了直接捕撈供食用和藥用外,通過養殖、增殖等途徑還可實現可持續利用。
在大陸架淺海海底,埋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硫、磷等礦產資源。在近岸帶的濱海砂礦中,富集著砂、貝殼等建筑材料和金屬礦產。在多數海盆中,廣泛分布著深海錳結核,它們是未來可利用的潛力最大的金屬礦產資源。
海水運動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它們屬于可再生能源,而且沒有污染。但是,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開發利用它們,必須采用特殊的能量轉換裝置,F在,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是潮汐發電和波浪發電,但是工程投資較大,效益也不高。
海洋漁業生產
海洋漁業資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陸架海域,也就是從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約200米深的大陸海底部分。這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因而浮游生物繁盛。這些浮游生物是魚類的餌料,它們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勻,一般在溫帶海區比較多。
溫帶地區季節變化顯著,冬季表層海水和底部海水發生交換時,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豐富的營養鹽類,這些營養鹽類來自海洋中腐爛的生物遺體。暖流和寒流交匯處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餌料比較豐富。這些地方通常是漁場所在地。因此,盡管大陸架水域只占海洋總面積的7.5%,漁獲量卻占世界海洋總漁獲量的90%以上。
世界主要漁業國都分布在溫帶地區,這些溫帶國家魚產品消費量高,市場需求大。中國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漁獲量較多的國家。中國在充分利用近海漁場和淺海灘涂大力發展海洋捕撈和海水增養殖業的同時,遠洋捕撈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因此海洋水產品在食品結構中比重較大。
海洋油、氣開發
海底油氣的開發,開始于20世紀初。它的發展經歷了從近海到遠海、從淺海到深海的過程。受技術條件的限制,最初只能開采從海岸直接向淺海延伸的油氣礦藏。80年代以來,在能源危機和技術進步的刺激下,近海石油勘探與開發飛速發展,海洋石油開發迅速向大陸架挺進,逐漸形成了嶄新的近海石油工業部門。
地質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通常利用地震波方法來尋找海底油氣礦藏,然后通過海上鉆井來估計礦藏類型與分布,分析是否具有商業開發價值。
海上鉆井平臺是實施海底油氣勘探和開采的工作基地,它標志著海底油氣開發技術的水平。工作人員和物資在平臺和陸地間的運輸一般通過直升機完成。油氣田離煉油廠一般都較遠,油氣要經過裝油站通過船舶運到目的地,或直接由海底管道輸送至海岸。[來源:學科網]
海底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開采是一項高投資、高技術難度、高風險的工程,國際合作和工程招標是可行方式之一。
海洋環境保護
海洋環境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進入海洋,超過海洋的自凈能力;二是海洋生態破壞,即在各種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下,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1.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絕大部分來源于陸地上的生產過程。海岸活動,例如傾倒廢物和港口工程建設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進入海洋,污染海洋環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類的健康。
工業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棄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它們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1953~1970年,日本九州島水俁灣發生的汞污染事件,就是因為工廠在生產有機產品過程中,排出含汞廢物。這些有害物質流入海洋后,逐漸在魚和貝類體內富集。最后導致100多人嚴重中毒,并先后死亡。
核電站和工廠排出的冷卻水,水溫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時,往往給海洋生物帶來影響。施入農田的殺蟲劑隨雨水流進河流,或者隨土壤顆粒在河口附近淤積,最終進入海洋。偶發性的海上石油平臺和油輪事故,引起石油滲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2.海洋生態破壞
除海洋污染外,人類的生產活動,例如工程建設和漁業生(圍墾和濫捕等),以及自然環境的變化,例如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都會使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改變。人類對某些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導致海洋生物資源數量減少,質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種瀕臨滅絕。有些海岸工程建設和圍海造田缺乏科學論證,破壞了海岸環境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目前,海洋開發活動還缺乏綜合的、長遠的規劃,綜合效益比較差。
石油污染和監測防治
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是石油污染的主要來源。因此,石油污染區域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為污染跡象明顯,污染物集中,危害嚴重,因而備受公眾的關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點。
為減少意外事故的發生,很多國家在試驗新的原油裝載方法。有些國家配備了除污船,用來清除港口水面垃圾和污油。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