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案:《世界經濟全球化》教學設計(3)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17 10:30:01
②發展中國家內部也存在分異。大致可分為三類:
A高收入的石油出國,如海灣地區的科威特、東南亞的文萊等,人口少,人均財富多,產業結構比較單一;
B新興的工業化國家或地區,如亞洲的新加坡、韓國、我國的臺灣、拉丁美洲的巴西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接近或超過10000美元;
C其他發展中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都在1000美元以下。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布
發達國家即所謂的北方,主要是一些歐洲國家和北美國家(美國、加拿大)以及部分亞洲國家(日本)和大洋洲國家(澳大利亞、新西蘭),此外還包括非洲的南非。發展中國家即所謂的南方。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注意:世界經濟格局以南北兩類國家為代表,這種發達國家集中在北部,發展中國家集中在南部的世界經濟事實狀分布現象(或稱空間格局)是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的結果,經濟發展不平衡則表現為國家間的貧富差距。
2、世界經濟核心和邊緣格局的形成
世界經濟的核心地區首先出現在西歐。15世紀,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歐洲人開始對掠奪和殖民擴張,歐洲經濟開始向外擴散。歐洲人的經濟活動逐步擴大到拉丁美洲、非洲、北美、印度、東亞、大洋洲,到20世紀擴展到全球,形成一個歐洲人的世界經濟。
在歐洲經濟向外擴散的過程中,北美、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地也加入核心地區。
在歐洲經濟向外擴散的過程中,拉美、非洲和亞洲廣大地區相繼變成邊緣地區。
注意:(1)世界經濟核心和邊緣地區的形成過程,實質就是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對外進行掠奪和殖民擴張的結果。
(2)當代世界經濟地理格局以經濟發達國家為核心和以發展中國家為邊緣的特征,是歐洲經濟活動向外擴用的結果,其實質是長期的武力征服、殖民掠奪和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使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在經濟上處于剝削和不平等的地位,經濟相對落后。
(3)第一次技術革命后世界經濟的核心在歐洲;第二次技術革命后擴大到北美;第三次技術革命擴大到日本。在經濟活動的空間擴散過程中,世界經濟活動的范圍在擴大,核心區在擴大,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歐洲、北美、日本、澳大利亞等核心區,亞洲、拉美、非洲等邊緣區。由此可見,經濟活動的空間擴散加強了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聯系,世界經濟出現全球化趨勢。
思考:當今世界經濟地理格局中的南北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原因是殖民侵略和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