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教案:《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教學設計(三)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17 08:39:07
一、學情分析
農村中學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生態學體驗,七年級時也接觸過一些生態學的知識,在前兩節的學習中也掌握了生態系統的概念、結構及其功能,初步學會了運用生態學的觀點來分析和解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物與生物以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問題,為本節課提供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但本節課中的一些知識點,如: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等比較抽象,需要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和綜合分析,因此在知識的掌握上還存在一定的難度。
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八年級學生已開始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喜歡接受新鮮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學經驗基礎。
結合以上分析,本節課應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創造充分機會讓學生擁有成功的喜悅,在和諧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有所獲,從內心深處產生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欲望。
二、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第8單元《生物與環境》中的第23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的第3節,通過活動“分析凱巴森林被破壞的原因”,講述了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穩定性形成的原因以及破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這三方面內容,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目的在于培養人們尊重自然發展規律,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途徑。上好本節課對學生的發展、環境的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又為學生在高中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通過“分析凱巴森林被破壞的原因”活動,說出什么是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2)通過分析凱巴森林、草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概述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穩定性的原因
(3)簡述生態系統穩定性破壞的原因
2、 能力目標
通過閱讀分析凱巴森林被破壞的原因,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處理圖文資料及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因素的關注,使學生養成尊重生態系統自身規律的習慣,樹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2)形成生命科學價值觀,熱愛地球、保護環境,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協調發展的觀點
。ǘ┙虒W重、難點
1、重點:
。1)生態系統維持穩定性的原因
(2)破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
(3)培養環保意識,樹立人類與自然和諧統一、協調發展的觀點
2、難點:
(1)分析凱巴森林被破壞的原因
。2)生態系統維持穩定性的原因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
(一)教法:提問式、啟發引導式
。ǘ⿲W法:閱讀理解、分析討論、歸納總結
課前準備:制作生態瓶、觀察記錄其中生物的生活時間 ,收集身邊的人為破壞環境的資料。(學生分組)
四、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創設情景,直揭課題 (1)組成生態系統需要有哪些成分? (2)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又是什么? 提問:我們有很多同學曾養過小魚、小蝦或是小蝌蚪,為什么它們會象我們制作的生態瓶中的生物一樣,有的存活時間較長,有的卻不穩定,很快死亡呢? |
學生交流生態瓶的制作及觀察結果 傾聽,思考 |
結合農村孩子的生活實際,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好奇。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進一步學習的欲望。初步體會到生物的生活需要長期保持相對穩定。 |
新課 一、什么是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1、(自主活動)組織學生閱讀課本82頁活動“分析凱巴森林被破壞的原因” 資料。要求: ①寫出凱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②思考并回答:1906年以前的凱巴森林是什么狀態? 2、教師小結學生的答案,根據凱巴森林的變遷,解釋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強調:這種穩定是一種動態的相對穩定。 二、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 1、提問:為什么這樣的生態系統能夠維持穩定? (1)演示并分析凱巴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數量變化示意圖” (2)(自主活動)教師指出在其他的生態系統中也存在類似的現象,如草原生態系統。 要求: ①分析并寫出該草原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 ②草原生態系統是如何維持穩定的?(提示:從原草上的各種生物的數量關系入手) 2、歸納總結:為什么草原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一定數量比例的各種生物、保證正常能量流動的食物鏈或食物網) 3、結合所做的生態瓶分析成功與失敗的原因。 4、指導學生閱讀課本84頁最后一自然段,有關生態系統具有一定自我調節能力的內容。 5、歸納結論:所有的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并因此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強調:生態系統中的自然條件越好、生物物種多、數量多,它的自我調節能力越強。 三、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破壞 1、設問導入:“生態系統能夠通過食物鏈或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維持一定數量比例,保持系統的相對穩定和平衡狀態,那么它的這種自我調節能力是不是沒有任何限度的?” 2、回歸到活動“分析凱巴森林被破壞的原因”讓學生回答討論題的第2、3個問題。 3、問題串: “如果生物圈這個生態系統也被破壞了,那地球上的生物還有家可尋嗎?” 4、引導學生觀看人為因素破壞生態系統的圖片。 閱讀小資料和課外課 |
①閱讀課本82頁活動“分析凱巴森林被破壞的原因” 資料 ②寫出凱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③思考并回答 理解記憶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 思考 認真觀察并傾聽 閱讀84頁中關于草原生態系統維持穩定的內容(倒數第二段) 學生交流討論后回答。 討論分析 學生閱讀后歸納總結 學生閱讀教材第85-86頁后回答下列問題:(小黑板出示) ①什么是“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破壞”? ②破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③在你們的生活中有哪些破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例子?舉例說明。 觀看并討論,從心底產生愛護環境,保護家園的欲望。 閱讀小資料和課外課, |
直觀顯示植被、植食動物、肉食動物三者出現的時間關系,使學生明確通過捕食與被捕食的關系,三類生物數量發生著動態變化,最終維持著森林的穩定狀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而突破生態系統維持穩定性的原因這一教學難點。 學生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自主閱讀,通過討論交流、歸納總結,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現知識的遷移。增強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進一步內化學生所學知識。 進一步說明人類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及造成的后果,使得課堂更具有說服力和感召力,讓學生從心底自發地產生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的強烈愿望,明確人類與自然必須和諧共處。 進一步明確:人為因素也是生態系統穩定性破壞的原因,而且是目前的主要原因。 強調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協調發展的觀點。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強調人類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個成員,必須尊重自然發展的規律,在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保護我們的家園。突出培養學生環保意識,樹立人類與自然和諧統一、協調發展的觀點這一教學重點。 再次進行情感教育。 |
(三)鞏固練習:(小黑板出示) 1.在草原上人工種草,為了防止鳥把草籽吃掉,用網把試驗區罩上,后來發現,草的葉子幾乎被蟲吃光,而沒有加網罩的草地反而長的較好。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