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教案:《人和動物的代謝》教學設計
來源:3edu教育網 2018-11-16 16:07:56
【本章知識框架】
【疑難精講】
1.弄清人和動物體內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及其關系
對于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解、歸納。一是來源:糖類、脂類和蛋白質是不溶于水的有機高分子物質,不能被動物直接吸收,動物只有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將其水解成小分子、溶于水的物質才能被吸收,消化過程為:淀粉→麥芽糖→葡萄糖,脂肪→脂肪酸+甘油,蛋白質→多肽→氨基酸。二是去向:進入體內的營養物質,在細胞內產生一系列的變化。其中,三大營養物質共有的途徑是氧化分解釋放出所含有的能量,供生命活動需要;不共有的途徑是在體內貯存起來,即糖類和脂類在體內可以貯存,蛋白質在體內不能貯存。三大營養物質具體的代謝過程,從來源和去路兩種情況可以比較如下:
(1)糖類代謝——葡萄糖在體內的變化
(2)蛋白質代謝——氨基酸在體內的變化
(3)脂類代謝——脂類在體內的變化
2.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關系
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關系,實質上是介紹了糖類、脂類和蛋白質在人體內的相互轉化情況,科學實驗證明了三大營養物質,在體內可以進行相互轉化。這一過程是通過呼吸作用過程中產生的中間產物(如丙酮酸等)完成的,由于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中間產物基本相同,故這些中間產物構成了三大營養物質聯系的橋梁。對植物來講,糖、脂肪、蛋白質之間可以相互轉化,而對人來講,糖類和脂類之間可以進行相互轉化,多余的蛋白質可以轉化成糖類或脂肪。但糖類和脂肪只能轉化為組成人體的12種氨基酸,另有8種氨基酸不能轉化,只能靠從食物中攝取,因此,這8種氨基酸叫人體必需氨基酸。
對于糖類、脂肪、氨基酸(蛋白質)之間的關系,可通過設例分析理解。例如,北京鴨在育肥階段用含糖類很多的谷類食物飼養,經過一段時間,鴨就變肥了,這說明糖類在動物體內可以轉變成脂肪。又如,把酵母菌放在含糖培養基中培養,它的細胞內就能合成各種脂類;某些動物在冬眠后發現脂肪層變薄;糖類可以轉變成非必需的氨基酸,但在人體內不能合成必需氨基酸。用蛋白質飼養患人工糖尿病的狗,則有50%以上的食物蛋白質可以轉變成葡萄糖,同時用蛋白質飼料喂動物,發現動物逐漸肥胖等。這些實驗表明了三者之間可以實現轉化,研究發現三者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3.三大營養物質代謝與人體健康
(1)糖代謝與人體健康
①血糖濃度的相對穩定。正常人空腹時血糖濃度是相當恒定的,每100mL血液含葡萄糖80~120mg。進食后,由于大量葡萄糖吸收入血,血糖濃度暫時升高,但不久即恢復正常。在短時間內空腹,沒有糖吸收入體內時,肝糖元再分解成葡萄糖而進入血循環。血糖的去路有四條:一是氧化分解。二是合成肝糖元或肌糖元而貯存。三是合成非糖物質,如脂肪,某些氨基酸等。四是隨尿排出。血糖從尿中排出是一種不正常的去路,但在某些情況下,血糖含量升高,如超過160mg/dL,超過了腎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此時部分糖從尿中排出。血糖的來源及去路概括如下圖所示:
②血糖濃度平衡的原因:上述血糖的來源與去路在機體內保持著動態平衡。這種平衡狀態是在神經、激素及某些器官的功能調節作用下來完成的。
③血糖濃度過低或過高對人健康的影響。人在長期饑餓或肝功能減退情況下、血糖濃度低于50mg/dL,就會出現頭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蒼白、四肢無力等低血糖早期癥狀。當血糖含量低于45mg/dL時,腦組織就會因得不到足夠的能量供應而發生功能性障礙,出現驚厥和昏迷等低血糖晚期癥狀。這時應及時給患者靜脈注射葡萄糖溶液。
當人體內胰島素分泌過少時,可使血糖濃度升高,一部分血糖隨尿液排出,稱糖尿病。此病主要由于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所以注射胰島素可使癥狀消失,但不能根治。胰島素是一種蛋白質,口服時容易被胃腸內的蛋白酶分解而失效,所以不能口服。
(2)脂類代謝與人體健康
①肥胖的原因:一般情況下的肥胖,是人多食少動,使得攝入的供能物質多于消耗的供能物質,由食物中吸收來的過量脂肪和糖類、蛋白質可轉變成脂肪儲存在體內,導致肥胖。
②肝硬化的原因:肝臟是脂肪運輸的樞紐。消化吸收后的一部分脂肪先進入肝臟,以后再轉變成體內脂肪而貯存;饑餓時,貯存的體內脂肪先被運到肝臟,然后再進行分解。脂肪在血液中是以脂蛋白的形式運輸的。如果肝臟功能不好,或者缺乏合成脂蛋白的原料之一——磷脂,脂蛋白的合成受阻、脂肪不能順利地從肝臟中運出去,因而造成脂肪在肝臟中積累,形成脂肪肝。這種情況會影響肝細胞的功能,長期發展下去,可使肝細胞壞死,結締組織增生,最終導致肝硬化。合理膳食,適當地休息和活動,并注意吃一些富含卵磷脂的食物,能防治脂肪肝。
(3)蛋白質代謝與人體健康
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組成組織和器官的蛋白質,經常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因此機體必須經常從外界攝取蛋白質,作為體內新生蛋白質的原料,以維持體內蛋白質的平衡。我們日常生活中食入的蛋白質都是混合蛋白質,各種不同來源的蛋白質含有不同成分和比例的必需氨基酸,所以混合食物中蛋白質可以互相補充所缺少的必需氨基酸,而使它們的成分和比例更接近于機體蛋白質中必需氨基酸的成分和比例。故同時吃幾種不同來源的蛋白質可取長補短,使營養價值不高的蛋白質,可以更合理地高度利用。
【學法指導】
本部分知識可以安排2~3課時完成。
充分利用知識網絡圖解學習人和高等動物的三大物質代謝。重點是糖的代謝與健康,明確血糖的來源和代謝去路,氨基酸的代謝去路等,明確三大物質代謝的關系。可以聯系胰島素、胰高血糖素對糖代謝的調節來掌握該部分知識,形成知識體系。
對于三大營養物質代謝與人體健康,重點分析糖代謝與人體的健康。聯系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病例,如糖尿病、低血糖癥、脂肪肝、肥胖癥等分析物質代謝與人體健康問題。然后結合練習題記住有關問題。
【典型例題精講】
[例1](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題)在將鮮牛奶制成酸奶的實驗中,盛鮮奶的容器必須密封的主要原因是防止
A.空氣進入容器
B.產生的乳酸分解
C.水分過度蒸發
D.灰塵掉入容器
【解析】酸奶的形成,必須在乳酸菌的作用下,產生乳酸,才能使奶變酸。乳酸菌的代謝方式是異養厭氧型,所以只有在無氧氣的條件下,生長繁殖才能更快更好,產生較多地乳酸,在有氧的條件下,反而受到抑制。
【答案】A
[例2](2002年全國高考題)下列各類人群中,一段時期內人體攝入和排出的氮量基本相等的是
A.健康兒童
B.重創傷恢復期病人
C.健康成年男子
D.禁食期病人
【解析】此題表面上是考查氮代謝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考查蛋白質的代謝問題,因為人體內蛋白質代謝過程中產生含氮的廢物。人在不同年齡段以及健康與患病時的物質代謝的速度是不同的。健康兒童正處在生長旺盛的時期,其同化作用大于異化作用,因此一段時間內,攝入物質的量大于分解物質的量;生病的人和禁食的人,一段時間內攝入物質的量少于排出物質的量;只有健康的成年人,其同化作用等于異化作用,因此在一段時間內攝入和排出的物質的量基本相等。
【答案】C
[例3]人體內脂肪和蛋白質共同的代謝終產物有
A.二氧化碳和尿素
B.膽固醇和氨
C.尿素和尿酸
D.二氧化碳和水
【解析】脂肪在人體內氧化分解中的代謝終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蛋白質在氧化分解中,首先通過脫氨基作用脫下氨基形成尿素,不含氮部分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D
[例4]動物在饑餓狀況下,組織內首先可能降低含量的物質是
A.糖元 B.氨基酸
C.血糖 D.脂肪
【解析】動物在饑餓狀況下,得不到食物的補充,而生命活動的能源物質主要是糖類,因此動物體內的氧化分解仍在進行,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氧化分解的物質主要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因此,組織內首先降低含量的是血糖。
【答案】C
[例5]不吃早餐的學生,往往在上第二節課時,出現頭昏、心慌、四肢無力等現象。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是
A.血糖低于160 mg/dL
B.體內缺少必需的氨基酸
C.血脂濃度過高
D.腦組織得不到足夠的能量供應
【解析】腦組織中含糖元極少,需要隨時從血液中吸收血糖,來氧化分解釋放能量。不吃早餐的學生,到第二節課時,體內缺少能源物質糖類,導致血液中缺少葡萄糖,從而使腦組織中缺少能量供應而出現上述癥狀。
【答案】D
[例6](2000年上海高考題)下圖表示人體的物質代謝途徑和產物,其中和為代謝中間產物,→表示反應方向。
(1)寫出圖中下列物質名稱:A_________,B_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__。
(2)人饑餓時首先使用的貯能物質是_________,當它的數量不足時,則動用_________和_________。
(3)用圖中標號依次寫出食物中的淀粉轉化為脂肪的代謝途徑_____________________。
(4)A物質分解過程⑧又稱為_________作用。人體所必需的A物質有一部分不能由過程⑦生成,必須從膳食中攝取,這部分物質稱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蛋白質可以分解成氨基酸;而分解成甘油與C(脂肪酸)的是脂肪;淀粉可以分解成葡萄糖,進入血液的葡萄糖可以合成糖元(在肝臟中合成肝糖元、在肌肉中合成肌糖元),當有機物氧化分解成CO2和H2O時,需要吸進O2。(2)饑餓時,肝糖元會分解成葡萄糖進入血液,當肝糖元不足時,糖類、脂肪、蛋白質也會分解釋放能量,供給生命活動需要。(3)食物中的淀粉分解成D(葡萄糖),形成x(代謝中間產物),再轉化成甘油和脂肪酸,然后再合成脂肪,這是淀粉轉化成脂肪的大致過程。(4)A(氨基酸)分解成Y的過程,稱為脫氨基作用。對于人來說,有8種必需氨基酸不能通過體內的其他物質轉化而成,必需從食物中攝取。
本題將三大有機物代謝綜合考查,題目中出現了一系列數字、符號,這就要求在平日的學習過程中,對基礎知識一定要學扎實、牢固,并能進行分析、綜合、應用。
【答案】(1)氨基酸 脂肪 糖元 氧
【達標訓練】
一、選擇題
1.下列對血糖濃度相對穩定起重要作用的一組是
A.胰島、肝臟、腎小管
B.胰島、肝臟、腸腺
C.胰島、膽囊、腎小管
D.胰島、膽囊、腸腺
【解析】胰島分泌的胰島素具有促進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的作用,正常人進食后由于消化和吸收,血糖濃度在0.5小時左右達到最高峰,在胰島素的作用下,部分血糖在流經肝臟和肌肉時,分別形成了肝糖元和肌糖元,作為能量的暫時貯備。腎小管對原尿中的葡萄糖有重吸收作用,正常情況下,能將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重吸收回血液,但當血糖濃度大于160 mg/dL時,腎小管亦不能將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重吸收,故在尿液中有葡萄糖。
【答案】A
2.在人體內糖類代謝過程不會發生的是
【解析】在糖類代謝過程中,血糖和肝糖元可以互相轉變,當血糖濃度高于80~120mg/dL時,血糖則合成肝糖元貯存起來,以此來降低血糖濃度。反之,肝糖元則轉變成葡萄糖,陸續釋放入血液中,以供給各組織需用。在無氧呼吸時,葡萄糖可以形成乳酸同時釋放能量。同時在糖類代謝過程中,一部分糖類還可以轉變成脂肪,所以糖類物質攝入量過多,也會發胖就是這個道理。而血糖和肌糖元之間則不能互相轉變,肌糖元則是作為能源物質,為肌肉活動提供能量。
【答案】C
3.(2003年上海高考題)糖、脂肪和蛋白質在人體代謝過程中,都可出現的是
①可在體內儲存 ②在體內可相互轉化 ③分解后釋放能量 ④能生成水、CO2和尿素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葡萄糖在人體內可被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轉變為非糖類物質;脂肪在體內儲存或氧化分解或轉變為糖元等;氨基酸在人體內合成自身組織蛋白、酶或激素等,也可以通過轉氨基作用合成新的氨基酸,還可以通過脫氨基作用進行氧化分解或合成糖類、脂肪。
【答案】B
4.由腸道吸收到體內的氨基酸可能有的各種變化是
①氨基酸組織蛋白質
②氨基酸新的氨基酸
③氨基酸糖類、脂肪
④氨基酸尿素、二氧化碳和水
A.①② B.①②③
C.① D.①②③④
【解析】腸道吸收人體內的氨基酸主要有以下幾種變化:一是直接用來合成組織蛋白質等;二是通過氨基轉換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三是通過脫氨基作用形成含氮部分和不含氮部分,含氮部分可以在肝臟內形成尿素,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轉變成糖類或脂肪。
【答案】D
5.體內過多的碳酸氫鹽排出體外,主要依靠
A.呼吸系統 B.泌尿系統
C.消化系統 D.循環系統
【解析】碳酸氫鹽屬于體內的無機鹽離子排出的途徑主要通過泌尿系統。
【答案】B
6.臨床通過檢測尿液中一定時間的含氮量,可粗略地估算下列哪一營養物質在該段時間內的氧化分解量
A.蛋白質 B.脂肪
C.糖類 D.維生素D
【解析】氮是蛋白質和核酸特有的組成元素,其代謝產生的廢物分別是尿素和尿酸,所以檢測尿液中的含氮量,可以推測體內的蛋白質和核酸代謝情況,但題目中只提供了蛋白質這一選項,所以應選A。
【答案】A
7.人體內合成糖元的主要部位是
A.肝臟和小腸 B.胰腺和小腸
C.肝臟和骨骼肌 D.胰腺和肝臟
【解析】人體內的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肝糖元在肝臟內合成,肌糖元主要在骨骼肌中合成。
【答案】C
8.下列氨基酸中,人體能合成的是
A.賴氨酸 B.丙氨酸
C.甲硫氨酸 D.纈氨酸
【解析】構成人體的20種氨基酸分為必需氨基酸(8種)和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只能從食物中獲得,而非必需氨基酸可以在人體內合成。A、C、D代表的氨基酸都是必需氨基酸,只有丙氨酸是非必需氨基酸,可以在人體內合成。
【答案】B
9.下列關于三大營養物質的敘述,其中正確的是
A.人和動物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糖類供給的
B.人體的肝臟和肌肉能夠合成糖元
C.人體內的脂肪完全是來自食物中的脂肪
D.在一般情況下,糖類可以大量轉化成脂肪,同樣,脂肪也可以大量轉化成糖類
【解析】三大營養物質中,糖類是人和動物的主要能源物質,蛋白質和脂肪也能提供能量,因此,A答案錯誤。人體內的脂肪一部分從食物中吸收,主要是在人體內合成的。一般情況下,過多的糖類比較容易轉化成脂肪,但脂肪并不容易轉化為糖類。正常情況下,過多的血糖可以在肌肉內合成肌糖元,在肝臟內合成肝糖元。
【答案】B
10.導致某人肥胖是由于其攝入的供能物質多,而消耗的供能物質少,這些供能物質包括
A.糖類 B.脂肪
C.蛋白質 D.A、B、C三項
【解析】人體內的主要供能物質是糖類,但是脂肪和蛋白質也能提供能量。
【答案】D
11.下列哪項不是蛋白質在人體內的生理功能
A.細胞成分的更新物質
B.酶的主要成分
C.組織修復的原料
D.能量的主要來源
【解析】蛋白質在人體內主要用來構成組織、細胞或組織更新的原料,大多數酶是蛋白質。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是糖類,蛋白質不是主要的供能物質。
【答案】D
12.有人長期食用一種食物,會出現蛋白質營養不良,其原因是
A.缺乏各種糖類、脂類 B.缺乏必需的氨基酸 C.缺乏動物性蛋白質 D.缺乏各種氨基酸
【解析】人類需要的必需氨基酸不能在體內合成,只能從食物中獲得,長期食用一種食物,就會導致蛋白質營養不良。 【答案】B
13.蘇氨酸—→丁酮酸+氨基,谷氨酸+丙酮酸—→酮戊二酸+丙氨酸,上述兩個反應分別屬于
A.氨基轉換作用和脫氨基作用 B.氨基轉換作用和綜合作用
C.脫氨基作用和氨基轉換作用 D.分解作用和聚合作用
【解析】上述的第一個反應是把氨基酸分解成丁酮酸和含氮的氨基,屬于脫氨基作用。上述的第二個反應是一種氨基酸轉化成另一種氨基酸,屬于氨基轉換。【答案】C
14.血鈣過高會引起
A.骨軟化病 B.骨質生長障礙 C.佝僂病 D.肌無力癥
【答案】D
15.主要由小腸絨毛內毛細淋巴管吸收的物質,可被內分泌腺用來合成
A.胰島素 B.維生素D C.性激素 D.生長激素
【解析】由小腸絨毛內的毛細淋巴管吸收的營養成分是脂類,在題目給出的選項中,性激素屬于脂類物質。
【答案】C
16.一個健康的人若進食較多的糖和食鹽,那么他排出的尿液中的葡萄糖和鹽分的量是
A.兩者均增多 B.兩者均未增多 C.糖增多,鹽未增多或沒有 D.鹽增多,糖未增多或沒有
【解析】當一個人食用較多的糖,被吸收進人體內后,根據糖代謝的情況(可有三種去向),正常人尿液中不會出現糖(食用糖過多,導致血糖濃度過分升高時,腎小管不能將原尿中的全部血糖吸收,故尿中可出現葡萄糖)。當攝入較多的無機鹽后,由于無機鹽不能在體內貯存,尿液中的無機鹽含量增多,這是因為人體通過排尿可以調節體內無機鹽的平衡。 【答案】D
17.血糖轉化成脂肪主要發生在
A.人體所有細胞 B.肝細胞 C.肌細胞 D.脂肪細胞
【解析】肝臟是人體內非常重要的器官。具有解毒和合成作用。人體內過多的葡萄糖可以轉化成肝糖元暫時儲存起來。還可以轉變成脂肪,然后運輸到相應的部位儲存起來。肝臟是人體內合成脂肪的主要器官。
【答案】B
二、非選擇題
18.下圖是正常人的糖代謝途徑及其調節的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圖中(a)代表腸、胰_________酶和_________酶以及唾液淀粉酶。
(2)人在饑餓的情況下,促使(e)過程進行的激素是_________。
(3)圖中(b)過程的產物是_________。
(4)圖中(d)代表_________。
(5)一次大量吃糖以后,圖中(c)表示_________的過程。
【解析】人體內糖代謝的途徑主要是從血糖的來源和去路兩個方面加以分析。飯后食物中的淀粉,在唾液及腸胰淀粉酶和腸胰麥芽糖酶的作用下,最終在小腸內被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被小腸絨毛吸收入血液而成為血糖,血糖濃度在飯后一段時間內會超過正常水平(80~120 mg/dL左右)。再分析血糖的去路:由于血糖濃度的升高,此時胰島的分泌功能加強,分泌較多的胰島素釋放到血液中,在胰島素的作用下,一部分血糖被組織細胞氧化分解,產生CO2和H2O,同時為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一部分被肝臟和骨骼肌合成糖元,作為能量的暫時貯備,另外還有一部分血糖轉變為脂肪貯存起來,也作為能量的暫時貯備。
人在饑餓狀態下,血糖濃度降低,這時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就會增加,促使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進入血液,以提高血糖水平,使血糖濃度維持在80~120 mg/dL左右。正常人一次吃糖過多時,會出現血糖濃度過高,腎小管不能將過濾到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回血糖,使一部分葡萄糖隨尿排出,形成“糖尿”。
人體在劇烈運動時,骨骼肌急需大量的能量,盡管當時的呼吸運動和血液循環都大大地加強了,但是仍然不能滿足肌肉組織對氧的需要,以致使肌肉細胞處于暫時相對缺氧的狀態,于是肌肉細胞在酶的作用下,通過無氧呼吸將糖類分解成乳酸并合成少量ATP,暫時滿足肌肉劇烈活動所急需的能量。
【答案】(1)淀粉 腸、胰麥芽糖(2)胰高血糖素(3)乳酸和少量ATP(4)脂肪(5)隨尿排出體外
19.下圖是人體內蛋白質代謝過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食物蛋白質必須先被分解為A物質后才能被吸收,此A物質是指_________,完成這一過程所需的消化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腸上皮細胞吸收A物質的方式是_________,A物質被小腸上皮細胞吸收后進入小腸絨毛內的_________。
(3)圖中完成①過程的細胞器是_________;完成②過程的細胞器是_________。
(4)寫出圖中各字母所表示的物質:B_________,C_________, D_________。
【解析】此題考查人體內蛋白質代謝的過程。人體內蛋白質的代謝過程可以從體內氨基酸的來源和去路兩方面加以分析。
來源:主要是從食物中的蛋白質消化吸收而來的。食物中的蛋白質在胃內經過胃蛋白酶的作用,一部分被水解成多肽,進入小腸后,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所有蛋白質都被水解成多肽,多肽再在腸肽酶的作用下最后水解成氨基酸。氨基酸由小腸絨毛上皮細胞通過主動運輸方式吸收進入小腸絨毛內的毛細血管中,隨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組織細胞。
去路:到達各組織細胞中的氨基酸,主要在核糖體內通過縮合作用合成各種組織蛋白,也有一部分被腺體細胞合成各種酶或某些激素,通過高爾基體分泌到細胞外,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還有一些氨基酸在細胞內通過脫氨基作用先分解成含氮部分(氨基)和不含氮部分,其中的含氮部分被轉化成尿素排出體外;不含氮部分被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并釋放能量,或者被用來合成糖類和脂肪。
【答案】(1)氨基酸、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腸肽酶(2)主動運輸(或主動吸收) 毛細血管(3)核糖體 高爾基體(4)尿素 CO2和H2O 糖類 脂肪
20.下圖表示人體內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代謝之間的關系,據圖回答:
(1)細胞內的氨基酸來源于[ ]_________。[ ]_________和[ ]_________。
(2)⑤和⑥過程是通過_________作用轉變而成的。
(3)過程中葡萄糖轉變成氨基酸可以通過_________作用來完成。
(4)⑦過程需要能量還是釋放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題考查三大物質的代謝關系。細胞內的氨基酸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從食物中的蛋白質經消化后吸收的,特別是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只能從食物中獲得;二是自身蛋白質的分解產物;三是細胞內通過氨基轉換作用形成非必需的氨基酸。圖中的⑤和⑥過程表示細胞內氨基酸轉換成血糖和脂肪,此過程首先要經過脫氨基作用,不含氮的部分轉化而成。脂肪中含有的能量比等量的血糖中含有的能量多,因此⑦過程的進行需要能量。
【答案】(1)1腸道吸收 2自身組織蛋白分解 3氨基轉換作用形成 (2)脫氨基(3)氨基轉換(4)需要能量
21.下圖表示某人因病不能進食,住院期間以葡萄糖和生理鹽水靜脈滴注25d后,在原生質中糖類、脂類、蛋白質含量的變化圖:
(1)圖中(Ⅰ)是_________,因其在原生質中含量最多(占干重的50%),不能進食后消耗量最大,故直線下降。
(2)圖中(Ⅱ)是_________。圖中的(Ⅲ)是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蛋白質在體內不能貯存,也不能全部由其他物質轉化而成(有8種氨基酸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組成人體的蛋白質每天都要分解一部分,所以正常人每天的食物中都要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質。該病人因病不能進食,若干天后,體內下降最多的是蛋白質(盡管給病人進行靜脈滴注,由于蛋白質是大分子物質,不能被直接吸收,所以靜脈滴注不能增加人體內的蛋白質含量)。糖類和脂類在體內可以相互轉化,其含量基本不變,由于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脂類含量多于糖類的含量,所以曲線Ⅱ是脂類,曲線Ⅲ是糖類。
【答案】(1)蛋白質(2)脂類、糖類。糖類和脂類在體內可以相互轉化,其含量基本不變,而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脂類含量多于糖類的含量,所以曲線Ⅱ是脂類,曲線Ⅲ是糖類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