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校60年:紅專并進 科教報國
2018-11-13 16:33:40人民日報
“又紅又專,理實交融……”60年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第一任校長郭沫若先生親自起草了這首校歌,“紅專并進”自此成為中國科大精神的深刻寫照。
60年來,從為“兩彈一星”培養尖端人才,到走出“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鐵基高溫超導材料、暗物質粒子探測的科教報國之路;從創造性“全院辦校、所系結合”辦學,到首創少年班、研究生院;從一流高校中“辦學歷史最短、辦學規模最小”,到創造出“千生一院士、七百碩博士”的佳話……中國科大培養了14萬多名“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科大60年‘紅專并進’的辦學路,就是既講專業又講政治的社會主義人才培養之路,不僅為學生傳授本領,更讓學生懂得用本領為誰服務。”中國科大黨委書記舒歌群強調。
“紅”是底色,服務國家建設
歲月滄桑一甲子,“紅”是中國科大的底色。
1958年,從向國務院呈遞辦學報告,到當年9月20日開學典禮,中國科大建校只用了110天,辦學目的很明晰:為研制“兩彈一星”培養尖端科技人才。“‘紅’伴隨中國科大而生,代表著正確的方向,即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中國科大黨委副書記蔣一說。
“矢量有長度,有方向,二者缺一不可。‘紅’是方向,‘專’則是長度。一個人方向錯了,做再大努力也是徒勞。”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錢三強這樣解讀校訓。1965年畢業于中國科大的量子光學領域領頭人郭光燦院士則特別強調:“‘紅’的概念是要有復興中華民族的責任感,‘專’則是為了國家的復興而有所作為。”
圍繞“兩彈一星”戰略,建校初期的中國科大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當時最急需的國防科技人才,大批畢業生服務國家戰略和國防科技事業,許多人為此奮斗終生。改革開放后,中國科大始終將“德”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不斷賦予“紅”字以新的時代內涵。“‘紅’在剛建校時是為‘兩彈一星’做貢獻,現在則是為科技強國、中國夢而奮斗。”中國科大校長包信和說。
60年來,中國科大把立德樹人融入每項工作、貫穿育人始終。三代中國科大愛國學者的“歸國潮”正是其生動詮釋:建校之初,錢學森、郭永懷、趙忠堯、楊承宗等一批歸國學者,為新中國做出重要貢獻;2000年前后,侯建國、潘建偉、謝毅等一批改革開放后的歸國學者,成長為代表中國參與國際科技競爭的領軍學者;黨的十八大以來,陳宇翱、陸朝陽、熊宇杰等357名科大校友學成歸國,占全國“青年千人計劃”總人數約10%,成為新的科研尖兵……
“一代代科大人前赴后繼,自覺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國家建設和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把‘紅專并進’的精神血脈代代延續。”舒歌群說。
“專”是能力,勇攀科技高峰
風雨兼程六十年,“專”是勇攀高峰的能力。
“‘專’是中國科大的特色,代表崇尚科學、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與能力。60年來,中國科大創造性地把理科與工科即前沿科學與高新技術相結合,高起點、寬口徑培養新興、邊緣、交叉學科的尖端科技人才,培養了一大批在各領域獨領風騷的杰出人才。”中國科大副校長、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楊金龍說。
對數理化基礎要求的嚴格,是中國科大一以貫之的堅持。在這里,全體學生都要學習大學數學、大學物理等基礎課程,不僅學時比一般學校多4個,其難度和所占學分更常常讓外校人“望而生畏”。這種嚴格確保了人才培養的高質量——中國科大平均每1000名本科畢業生中,就產生1名院士及700多名碩士、博士。
“中國科大要把學生教成一把鋒利的刀子,科研領域見什么就能解決什么。”第二任校長嚴濟慈提出這樣的觀點。走在校園,食堂門口的宣傳欄里貼滿學術海報,擦肩而過的不乏院士、專家,滿耳所聞的常常是夾雜著公式、術語的討論。深夜,圖書館、實驗室仍燈火通明……
2014年1月,中國科大陳仙輝教授問鼎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并于次年當選中科院院士。人們不知道的是,他曾有10年沒拿出重要成果,但學校從未苛責。“如果按發表論文數量考核,我可能早被淘汰了。”陳仙輝說。
為了提供一個“不受干擾”的學術環境,中國科大對高層次人才實施“柔性考核”,通過學術交流會議總結科研人員3至5年的階段性工作,以“同行交流”代替“述職考評”,著力打造無行政化、無門派之分、無后顧之憂的科研環境。
剛剛公布的2018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中,畢業或任教于中國科大的80后占比很高。據統計,中國科大目前擁有各類高層次人才427人,占教師總數的1/3;“青年千人”“國家優青”“青年拔尖”“青年長江”這“四青”人才不重復統計226人,在高層次人才中占比超過半數。
科技英才的“井噴”,“秘訣”在于中國科大科學大家云集,在于“精品辦學、英才教育”的人才培養特色和“基礎寬厚實、專業精新活”的優良傳統。目前,中國科大與中科院12個分院、20余個研究院所簽署全面合作協議,20余位院士和所長受聘兼任中國科大院系領導,400多名來自各個院所的科學家被聘為兼職博導,每年有近1000名本科生赴中科院研究院所實踐學習,形成“百所助一校”的盛況。60年來,中國科大為尖端科研輸送大批棟梁之材,已有73名畢業生當選兩院院士,32人成為科技將軍,國家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有11位中國科大校友……
科教報國,使命薪火相傳
“紅專并進一甲子,科教報國六十年”。自建校之日起,中國科大就把扎根祖國大地、服務國家發展作為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始終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始終將科技創新與國家發展命運緊密相連,形成了以原始創新催生變革性技術、培育新興科技產業的科技創新鏈條,聚焦創新引領,推動成果轉化,全面提升學校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今年以來,“墨子號”衛星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中國科大首次實現18個量子比特糾纏、首次在室溫水溶液環境中探測到單個DNA分子的磁共振譜……中國科大郭光燦、杜江峰、潘建偉3個院士團隊“輪番上陣”,在量子信息技術領域取得多項世界領先的科技成果。
量子科技世界前沿的突破,只是中國科大誓攀創新之巔的一個側影。目前,中國科大每年科研經費達15億元左右,在研項目達3000余項,一顆顆未來重大科學發現的“種子”正在生根發芽。
回首60年,中國科大始終與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搶占世界科技前沿,錢學森、郭永懷、嚴濟慈、華羅庚等科學大師前赴后繼,樹起了一座座科學豐碑:從“兩彈一星”到探月工程,從南北兩極到地球深處,從大尺度的空間探測到微尺度的量子調控,從建設同步輻射加速器,到籌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從發現突破麥克米蘭極限的鐵基高溫超導材料,到主導或參與研制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從開通國際上首條千公里級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京滬干線”,到研制出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從兩度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到多次入選中國乃至世界十大科技進展……一代代科大人矢志不渝,將科教報國的使命擔當薪火相傳。僅新世紀以來,中國科大就獲得5次年度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2次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1次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8次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居全國高校之首。
“我們要繼續弘揚科教報國的優良傳統,傳承‘紅專并進、理實交融’的校訓精神,加快‘雙一流’建設步伐,早日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科大風格的世界一流大學。”包信和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