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專業 辯內涵
2018-11-08 16:08:25《高校招生》雜志
專業選擇是志愿填報中重中之重的一環。面對林林總總的專業,如何才能選擇最自己的“MR.Right”是讓考生頗為頭痛的事。專業是學什么的,專業學習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哪個專業適合自己,專業的就業前景如何……缺乏全面而準確對專業的認識,在選擇時就會找不到方向。因此,專業之選,起點在于認識。本文從專業發展的前世今生出發,拉開一幅專業的圖譜,并對考生如何透過專業名稱認識專業、鑒別專業的實力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希望此文能對考生志愿填報起到有效的參考和借鑒作用。
專業構成,因時而變
專業這一名詞,是隨著我國現代大學教育開設而出現的。一百多年前根據發展現代科技的需要,設置的學科都注重實干,如工程、礦冶等;新中國成立后根據院校的調整又對專業進行了整合;改革開放后經過4次調整,形成了當下招生的專業圖譜。
高等教育興起與學科的建立
我國高等教育發端于19世紀末期,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有識之士清醒地意識到國家要強盛,科技是關鍵。那些整天沉迷于四書五經、善于八股、不懂現代科學的秀才和舉人是無法擔起發展科技、救國救民的重任。開明人士盛宣懷(時任天津海關道)于1895年向光緒皇帝奏請興辦新式學堂。他在奏章里寫明“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而且要辦現代化的大學堂,習歐美之辦學模式,培養掌握現代科技知識的有用人才。同年10月,清朝政府批準盛宣懷在天津興辦大學,即北洋大學堂,也就是現在天津大學的前身。
北洋大學堂的建立開啟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先河,其辦學理念和辦學模式效仿了歐美高等教育的體制,創立了中國大學章程、制定了教學計劃、課程體系等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當時辦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在機械制造、礦冶等方面的人才,使政府具備制造軍艦、槍炮、輪船、采礦等方面的能力,擺脫在武器和資源等方面受外國控制的被動局面。因此,北洋大學堂成立后,設立的我國第一批學科,分別為:工程(主要為土木工程)、礦冶、機械、律例。
北洋大學堂之后,清朝政府和開明人士在各地陸續建立了一些現代意義的高等學府,如1896年盛宣懷先生湊請清朝政府在上海創辦了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1898年梁啟超先生奏請清朝政府在北京創辦了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1902年山西成立了第一所省立大學堂(山西大學前身)。這些新興大學堂的出現,以及逐漸設立的理、工、文、史、醫、商等學科,形成了我國早期高等教育的學科布局。
1949年前,國家雖幾經動蕩,但高等教育還是在艱難中有了較大的發展。解放前,公立、私立(含教會大學)一共有近100所大學,其學科涵蓋了理、工、法、商、農、醫、藝術等所有學科。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高等教育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先后成立了一些新的適合新中國發展和建設的大學,同時對原有大學進行合并、拆分,組成了新的大學。1952年,國家對高等院校進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根據蘇聯大學體制,以建設單科性專門學院為主,削減原有的綜合性大學,改為文理科或多科性理工科大學,增加工科和師范的比重,取消大學中的學院建制,改為校系兩級管理。院系調整后,各高校的學科相對比較單一,不再是過去的大而全。如天津大學成為了一所專辦工科的大學,一些學科如理學、法學、航空、地質等學科都調整到了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
經過1952年至1953年進行的院系調整后,全國高等學校本科共設215種專業。1963年國家第一次統一制定了高等學校專業目錄,共設510種專業。改革開放后,國家又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學科目錄和專業設置調整工作。?
第一次修訂目錄于1987年頒布實施,修訂后的專業種數由1300多種調減到671種,解決了“十年動亂”所造成的專業設置混亂的局面,專業名稱和專業內涵得到整理和規范。
第二次修訂目錄于1993年正式頒布實施,專業種數為504種,重點解決專業歸并和總體優化的問題,形成了體系完整、統一規范、比較科學合理的本科專業目錄。
第三次修訂目錄于1998年頒布實施,修訂工作按照“科學、規范、拓寬”的原則進行,使本科專業目錄的學科門類達到11個,專業類71個,專業種數由504種調減到249種,改變了過去過分強調“專業對口”的教育觀念和模式。
第四次修訂目錄于2012年頒布實施。新《專業目錄》仍然按照學科門類、專業類和專業三個層次進行劃分,學科門類由原來的11個增加到12個,新增加藝術學門類;專業類由原來的73個增加到92個;專業由原來的635種調減到506種。
揭開2012新專業目錄的面紗
2012年新專業目錄是在1998年原《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基礎上修訂的。新《目錄》按照“以寬為主、寬窄兼顧”的原則,合理確定專業口徑,既有滿足綜合性大學培養“寬專業、厚基礎”人才的寬口徑專業,也有面向行業和企業需求、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特色專業,更好地適應了我國高等教育多層次、多類型、多規格人才培養的新需要。《目錄》分為學科門類、專業類和專業三級。
新專業目錄分設: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12個學科門類。專業類由修訂前的73個增加到92個;專業由修訂前的635種調減到506種。
新目錄哲學門類下設專業類1個,4種專業;經濟學門類下設專業類4個,17種專業;法學門類下設專業類6個,32種專業;教育學門類下設專業類2個,16種專業;文學門類下設專業類3個,76種專業;歷史學門類下設專業類1個,6種專業;理學門類下設專業類12個,36種專業;工學門類下設專業類31個,169種專業;農學門類下設專業類7個,27種專業;醫學門類下設專業類11個,44種專業;管理學門類下設專業類9個,46種專業;藝術學門類下設專業類5個,33種專業。
新專業目錄的“三變”
1.增設藝術學學科
新專業目錄與舊目錄相比,專業學科內涵更加清晰,較好地反映了人才培養規格和就業方向。在學科門類上,新增了藝術學學科。過去,藝術學作為一個專業類歸于文學學科,即藝術方面的專業,畢業后授予文學學位。隨著經濟和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顯然這一情況已經不適應當前的形勢,也不利于音樂、舞蹈、美術、戲劇、編導等專業的發展,特別是文學學位會給學生造成就業上的某種障礙。
藝術學學科分為了藝術學理論類、音樂與舞蹈學類、戲劇與影視學類、美術學類、設計學類五個專業類。這一調整,極大的提升了藝術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同時,專業類的規范和細化,有助于藝術專業自身的發展和特色的保持。
當然,近年來藝術類考生群體不斷上升,眾多高校爭相開辦藝術類專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這次專業目錄的調整。截至目前為止,國內有800余高校開設了與藝術有關的專業,每年招收計劃近30余萬人。每年參加高考的人數中,有近100萬是藝術類考生,占總人數的10%左右。
2.專業類的拆分與合并
新專業目錄中專業類由修訂前的73個增加到92個。新增了:財政學類、金融學類、經濟與貿易學類、民族學類、核工程類、環境科學與工程類、生物醫學工程類、安全科學與工程類等。將電氣信息類拆分為:電氣類、計算機類、自動化類;將地礦類拆分為地質類和礦業類;將輕工紡織食品類拆分為輕工類、紡織類、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將土建類拆分為土木類與建筑類。
本次專業門類調整有以下幾個特點:
理學與工學的整合。將理學和工學中具有相似或相近屬性的專業門類進行整合,并重新定位。如,將理學的力學類和工學的工程力學類整合為力學類,設在工學學科門類。將理學的環境科學類與工學的環境與安全類整合為環境科學與工程類,設在工學學科門類。
同一學科門類內部的優化與調整。將因行業發展帶動起來的一批專業獨立出來,形成新的專業門類,使專業門類更加科學和完善,從字面上也更容易被人理解和區分。如,將能源與動力類中的核能源與常規能源區別出來,分別設立能源動力類和核工程類;將計算機、自動化、生物醫學工程等從電氣信息類里剝離出來,成立了計算機類、自動化類和生物醫學工程類。
調整后,新專業目錄中學科門類與研究生《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學科門類相一致,專業類與其一級學科基本對應,較好地實現了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在學科專業上的有機銜接。
3.專業名稱的“與時俱進”
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對部分專業的名稱進行了修正,使其更符合目前的國情和專業建設發展需要。呈現三大特點:其一,由于專業內涵發生了變化,促使專業名稱進行更改。如將城市規劃專業名稱更改為城鄉規劃。這源于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鄉一體化的建設、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新農村的建設,此專業將不僅僅是對現代城市的規劃,還要對鄉村、小城鎮的發展進行科學的規劃和布局。其二,由于專業之間的整合、兼并、拆分等原因,促使專業名稱發生變化。如將熱能與動力工程、能源工程及自動化、能源與資源工程等專業進行整合,合并稱為能源與動力工程;將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建筑設施智能技術、建筑節能技術與工程三個專業進行整合,合并后專業名稱定為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其三,由于國家發展和建設的需要,新增設的專業。本次專業目錄修訂,根據國家未來發展規劃,設立了154種特設專業。這些專業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對國家未來發展和建設需要的長遠規劃,部分專業屬于新增專業。如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聽力與語言康復學、影視攝影與制作、藝術與科技等。
附:學科門類、專業類和專業之間的關系
我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專業設置是按“學科門類”“專業類”“專業”三個層次來設置。即一個學科門類下面設置若干專業類,一個專業類下面設置若干專業。
學科是是高校教學、科研等的基本功能單位,是對高校人才培養、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等隸屬范圍的相對界定。新專業目錄中把學科劃分為12大門類: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不同的學科就是不同的科學知識體系。如經濟學學科門類包含經濟、財政、金融、貿易等領域的知識,工學學科門類包含機械、儀器、材料、電子、土建、地礦、化工、輕工紡織、航空航天、環境安全、食品科學等領域的知識。
專業類是在同一學科知識體系下,根據知識面側重的不同而分解出來的不同專業類別。如理學分為數學類、物理學類、化學類、天文學類、地理科學類、大氣科學類、海洋科學類、地球物理學類、地質學類、生物科學類、心理學類、統計學類。這些專業門類具有相同的理學特性,但相互之間又側重不同的知識范疇。
專業比專業類更加具體,是在一個專業門類里派生出來的具體方向。在一個學科,可以組成若干專業。如土木類就包含土木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四個專業。在不同學科之間也可以組成跨學科專業。如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橫跨機械工程和化學工程兩個學科。
學科和專業的核心區別在于其構成和目標不同。學科的構成要包含研究的對象或研究的領域,即獨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對象;理論體系,即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題、規律等所構成的嚴密的邏輯化的知識系統;方法論,即學科知識的生產方式。專業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專業人員。培養目標即專業活動的意義表達。課程體系是社會職業需要與學科知識體系相結合的產物,是專業活動的內容和結構。課程體系的合理設置與否、質量高低、實施效果好壞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狀況。
學科發展的目標是知識的發現和創新。專業的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各級各類專門人才。專業是學科承擔人才培養職能的基地;學科是專業發展的基礎。一所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如何,取決于其學科、專業水平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