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復習地理選修六考點
來源:網絡資源 2018-10-27 21:13:46
選修⑥ 環境保護
第一章:環境與環境問題
1.1環境的概念及分類
(1)概念:指相對并相關于某項中心事物的周圍事物
(2)環境的分類(依據人類對其影響程度):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
(3)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互相影響、互相制約。
1.2環境問題
(1)表現: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全球環境變化
★(2)原因:
【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引起的環境問題,主要指火山爆發,地震,山崩,泥石流,臺風,海嘯,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自然災害
【人為原因】
1.資源的有限性與人類需求的無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2.短期經濟利益與長遠環境效益的矛盾
3.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矛盾
4.個人行為和大眾利益的矛盾
(3)解決關鍵:是在盡可能短的時期內,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長,使世界人口穩定在適度的規模
(4)當代環境問題的特點:
1、危害的不可預見性
2、過程的不可逆性
3、規模的全球性
1.3環境觀
(1)概念:
人類的環境觀(也稱為自然觀,或人地關系論)是指人類在長期與環境的共存與斗爭中逐漸認識環境而形成的,人類對與其賴以生存的環境相互關系的基本認識。
(2)兩種不同的環境觀:
【傳統的環境觀】
人地關系:人地對立 基本觀點:征服自然 后果:資源枯竭和環境破壞
【新的環境觀】
①天人合一,人地歸一 ②保持平衡與協調 ③良性方向發展
1.4可持續發展
★(1)概念
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它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技術和自然環境的綜合概念。
(2)基本思想
①鼓勵經濟增長 ②要保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 ③謀求社會的全面進步。
(3)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中國21世紀議程》
第二章:環境污染與防治
2.1環境污染概述
(1)地理環境的自凈能力的概念:指環境對外來物質具有一定的消納、同化能力。
(2)環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時間、空間范圍內,環境的自凈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過其環境其自凈能力,就會產生環境污染
(3)自凈機理:物理凈化,化學凈化,生物凈化
高中地理選修6 第1頁
(4)不同水體的自凈規律:
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從流動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慮)
2.2重金屬污染:
污染物:各種重金屬
污染過程及危害:通過水體或食物鏈造成人或動物中毒
2.3水體富營養化:水體富營養化發生在淡水水體,稱為"水華";發生在海洋,稱為"赤潮"
(1)形成條件:較為封閉的海灣、湖泊等水體中,由于水體的流動性差,自凈能力弱
(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營養元素
(3)污染源: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業廢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魚類死亡 ②水質變壞 ③湖泊變沼澤
(5)措施:對污染物進行控制,對已污染的水域進行治理
2.4海洋石油污染
(1)污染源: 近海石油的開采、加工和運輸,海上油輪泄漏
(2)污染物:石油
★(3)危害:
【直接危害】
油污染能直接導致海鳥、海獸的毛、皮喪失防水和保溫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覺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塊能粘住大量的魚卵和幼魚,并阻礙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棲動物則還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響。
【間接危害】
石油在氧化分解過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會間接地對生物造成危害
(4)常發區域:世界的主要港灣、主要航線附近、海上油井周圍
★(5)怎樣清除石油
①分散:噴灑強效洗滌劑,使石油迅速分散 (不宜在近岸或漁場使用)
②沉降:撒粉狀石灰,使其沉降 (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麥稈、泥炭等吸收石油加以處理 (靜水環境)
④圍欄:小面積油污圍欄回收 (靜水環境)
⑤放任:大洋中的原油泄漏任其自然分解
⑥燃燒:油層達2mm時即可用燃燒 (造成大氣污染)
2.5水污染
(1)危害
①危害人體健康 ②降低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③影響漁業生產的產量和質量 ④制約工業的發展 ⑤加速生態環境的退化和破壞 ⑥造成經濟損失
★(2)防治措施
①工業水污染防治對策
優化產業結構與工業結構,積極推行清潔生產,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促進工業廢水與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健全環境監測網絡
②城市水污染防治對策
將水污染防治納入城市的總體規劃,城市廢水的防治的防治應遵循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在缺水地區應積極將城市水污染的防治與城市廢水資源化相結合,加強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護,大力開發低耗高效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③農村水污染防治對策
發展節水型農業,合理利用化肥農藥,加強對畜禽排泄物、鄉鎮企業廢水及村鎮生活污水的有效處理
2.6固體廢棄物污染(垃圾)
是指在生產建設、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污染環境的固態、半固態廢棄物質
高中地理選修6 第2頁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