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復習地理必修二考點(3)
來源:網絡資源 2018-10-27 20:47:52
四、工業及其區位分析
1、區域工業發展條件分析思路
分析因素: ①地理位置 ②資源因素:原料、燃料 ③工農業基礎
④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網絡的通達度):便于物資、人員、信息交流
、菔袌鲆蛩 ⑥科技因素 ⑦勞動力價格、素質 ⑧歷史因素 ⑨國家、地區政策扶持
、廛娛乱蛩亍腊踩枰 ⑾個人因素:個人偏好情感 <例.歸國華僑投資辦廠>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業發展條件時,不需要把每個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當地特色,這
里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時應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大的方面去分析。
2、城市工業布局(重點)
區位因素:主導風向--盛行風的下風地帶、與季風區主導風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風頻的下
風向(最小風頻的上風向)、城市熱力環流之外。
水源--產生污水工業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靠近水源。
距離城市的遠近--規模小無污染的工業布局在城區、對環境污染較輕的工業布局在近
郊;對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布局遠離城區。
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溫,廢氣不宜擴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業。
設置防護帶--工業區與居民區之間設置防護帶減少對居民區的直接污染,美化環境。
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圍,土地租金低。
交通--沿交通線分布。
環境--高科技工業布局在環境優美的地區。
資源--城市外圍盡可能靠近資源分布區(例如:鋼鐵靠近鐵礦、發電廠靠近煤炭基地)。
工業聯系--投入-產出聯系等,空間聯系等。
3、工業集聚和分散
集聚有利意義: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
消耗;擴大總體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獲得規模效益。
不利:工業集聚導致企業之間爭地、爭水、爭公共設施;加劇地區的環境污染。
分散區位因素:產品"輕、薄、短、小",便于航空運輸;接近市場;接近勞動力豐富地區;
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較低的地區;減少環境污染。
4、 城市中工業區變化特點及原因:
、 不斷向市區外緣遷移。 原因:為了降低成本,保護環境。
、 趨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 原因:工業生產活動的大量運輸需求。
5、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帶(五個工業區)
區位條件:有利:島國,多優良港口;工業基礎好;不利:礦產資源貧乏,市場狹小。
促進發展的原因:深刻的歷史原因;重視科技;發展教育。
6、新興工業區典型地區:意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德國南部、美國"硅谷"等
A .輕工業 意大利新興工業基地和我國鄉鎮企業(浙江溫州)
區位分析:大批廉價勞動力;20世紀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張價;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
意大利經濟高度開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點:以中小企業為主;輕工業為主;生產過程分散;資本集中程度低;分散在小城鎮或農村。
B 高技術工業地區"硅谷" 典型地區:美國硅谷、德國墨尼黑、日本的九州島、英國的蘇
格蘭中部地區、印度的班加羅爾。
美國區位分析: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宜人;科技發達(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軍事定
貨(美國硅谷特有)。
發展變化原因:利用經濟欠發達地區勞動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優勢條件
7、傳統工業區典型地區: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區、意大利西北部、我國遼中南
工業基地等
魯爾區區位分析:豐富的煤炭資源;離鐵礦較近;充沛的水源;便利的水陸交通;廣闊的市場。
衰落:生產結構單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鋼鐵過剩、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整治措施:(魯爾區)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調整工業布局;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發
展科技,繁榮經濟;消除污染,美化環境。
8、我國四大工業基地和三大工業地帶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
區位分析:(1)地理位置:瀕臨渤海、黃海;靠近俄羅斯、朝鮮、韓國;地理位置優越。
。2)自然因素:氣候溫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遼河為水源。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