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一輪復習生物知識點:生物的變異(2)
來源:網絡資源 2018-10-27 12:46:42
例:在某一人群中,經調查得知,隱性性狀者(bb)為16%,基因B的頻率為60%,求基因型BB和Bb的頻率。
由B的頻率為60%,有b的頻率為1-60%=40%,設基因型BB的頻率為p,Bb的頻率為q,則有:p+1/2q=60%① 16%+1/2q=40%② 聯立①②解得基因型BB的頻率p=48%、Bb的頻率為q=16%。
(3)計算子代基因型頻率
例:假設某動物種群中,一對等位基因B、b的頻率B=0.9,b=0.1,其后代基因型為BB、Bb、bb,那么后代三種個體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為 、 、 。若環境的選擇作用使B的頻率由0.9降為0.6,選擇后地第二代的三種基因型的頻率為 、 、 。若這種選擇繼續保持不變,后代基因型頻率的變化規律是 。
選擇前,因該動物種群中親代的基因頻率B=0.9,b=0.1,則它們產生的精子和卵細胞均有B、b兩種類型,且B=0.9,b=0.1。精子和卵細胞隨機結合,形成子代。子代的基因型頻率計算如下表。同理可得選擇后的基因型頻率。
選擇前 選擇后
由上述數據可知,若選擇繼續下去,后代中BB將減少,bb將增多。
4.變異與進化
可遺傳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可遺傳的變異主要來自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在生物進化理論中,常將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統稱為突變。
基因突變是指DNA分子結構的改變,即基因內部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發生改變。基因突變是普遍存在的。根據突變發生的條件可分為自然突變和誘發突變兩類。不管在什么樣的條件下發生突變,都是隨機的,沒有方向性。
染色體變異包括染色體結構的變異和染色體數量的變異,染色體數量的變異又包括個體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非整倍數變化)和成倍地增加或減少(整倍數變化)兩種類型。其中染色體結構的變異與非整倍數變異,由于破壞了生物體內遺傳物質的平衡,所以一般對生物的生命活動是不利的,有時甚至是致命的,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的意義不大。但染色體整倍數的變化沒有破壞原有遺傳物質的平衡,能夠加強生物體的某些生命活動,對生物的進化,特別是某些新物種的形成有一定的意義如自然界中多倍物種的形成。
基因重組是指染色體間基因的交換和組合。是由于減數分裂過程中,同一個核內染色體復制后發生重組和互換,結果就產生了大量與親本不同的基因組合的配子類型。又由于在有性生殖過程中,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進一步增加了后代性狀的變異類型。基因重組實際包括了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和基因的連鎖與互換定律。
突變和基因重組都是不定向的,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但有利和不利不是絕對的,這要取決于環境條件。環境條件改變了,原先有利的變異可能變得不利,而原先不利的變異可能變得有利。等位基因是通過基因突變產生的,并在有性生殖過程中通過基因重組而形成多種多樣的基因型,從而使種群出現大量的可遺傳變異。
變異是不定向的,變異只是給生物進化提供原始材料,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生物進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選擇來決定的。
5. 影響種群基因頻率的因素
種群中產生的變異是不定向的,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其中的不利變異被不斷淘汰,有利變異則逐漸積累,從而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的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緩慢地進化。
引起基因頻率改變的因素主要有三個:選擇、遺傳漂變和遷移。
選擇即環境對變異的選擇,即保存有利變異和淘汰不利變異的過程。選擇的實質是定向地改變群體的基因頻率。
選擇是生物進化和物種形成的主導因素,已經發生的變異能否保留下來繼續進化或成為新物種的基礎必須經過自然選擇的考驗,則自然選擇決定變異類型的生存或淘汰。自然選擇只保留與環境相協調的變異類型(有利變異),可見自然選擇是定向的。經過無數次選擇,使一定區域某物種的有利變異的基因得到加強,不利變異的基因逐漸清除,從而改變了物種在同區域或不同區域內的基因頻率(達爾文只是在個體水平上注意到不同性狀的保留與否,而不能從分子水平對自然選擇的結果加以分析),形成同一區域內物種的新類型或不同區域內同一物種的亞種,或經長期的選擇,使基因頻率的改變達到生殖隔離的程度,便形成新的物種。選擇決定著不同類型變異的命運,也就決定了生物進化與物種形成的方向。
遺傳漂變是指:如果種群太小,含有某基因的個體在種群中的數量又很少的情況下,可能會由于這個個體的突然死亡或沒有交配而使這個基因在這個種群中消失的現象。一般而言,種群越小,遺傳漂變就越顯著。
遷移是指含有某種基因的個體在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的機會不均等,而導致基因頻率發生改變。如一對等位基因A和a,如果含有A基因的個體比含有a基因的個體更多地遷移到一個新的地區,那么在這個新地區建立的新種群的基因頻率就發生了變化。
三 高考真題體驗
例1(2004年全國新課程卷Ⅱ)自然界中,一種生物某一基因及突變基因決定的蛋白質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如下:
正常基因 精氨酸 苯丙氨酸 亮氨酸 蘇氨酸 脯氨酸
突變基因1 精氨酸 苯丙氨酸 亮氨酸 蘇氨酸 脯氨酸
突變基因2 精氨酸 亮氨酸 亮氨酸 蘇氨酸 脯氨酸
突變基因3 精氨酸 苯丙氨酸 蘇氨酸 酪氨酸 丙氨酸
根據上述氨基酸序列確定這3種突變基因DNA分子的改變是:
A.突變基因1和2為一個堿基的替換,突變基因3為一個堿基的增添
B.突變基因2和3為一個堿基的替換,突變基因1為一個堿基的增添
C.突變基因1為一個堿基的替換,突變基因2和3為一個堿基的增添
D.突變基因2為一個堿基的替換,突變基因1和3為一個堿基的增添
考點定位 本題主要考察基因突變的類型
指點迷津 要解答此題,首先要抓住基因突變的概念。基因突變是指DNA分子中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當DNA分子的堿基對增添或缺失時,會使基因的堿基排列順序從增添或缺失處到最后都發生改變,進而使基因所決定的氨基酸順序從此處開始都改變;而當DNA分子的個別堿基對替換時,只會影響一個氨基酸的種類(種類可能變,也可能不變),其他的氨基酸則不會改變。據此,分析上述三個突變基因所決定的蛋白質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可知:突變基因1和2為一個堿基的替換,突變基因3為一個堿基的增添。
參考答案 A
例2(2005廣東生物)以下關于生物變異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基因突變都會遺傳給后代 B、基因堿基序列發生改變,不一定導致性狀改變
C、染色體變異產生的后代都是不育的 D、基因重組只發生在生殖細胞形成過程中
考點定位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生物變異的知識。
指點迷津 生物的變異的來源有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基因突變是堿基序列發生改變,但由于一種氨基酸可由幾種遺傳密碼與它對應,故不一定導致性狀改變。發生在體細胞中的突變一般是不會遺傳給后代。應用重組DNA技術,改造的基因,也屬于基因重組。有些生物染色體變異時,染色體數目成倍增加,產生的后代就形成了多倍體。
參考答案 B
例3(2004年江蘇卷)人的血友病屬于伴性遺傳,苯丙酮尿癥屬于常染色體遺傳。一對表現型正常的夫婦生下一個既患血友病又患苯丙酮尿癥的男孩。如果他們再生一個女孩,表現型正常的概率是
A.9/16 B. 3/4 C.3/16 D.1/4
考點定位 本題主要考察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遺傳現象
指點迷津 人的血友病屬于伴性遺傳,男孩患血友病,其致病基因來自于他的母親,但他的雙親正常,所以他的母親為血友病攜帶者,基因型為XHXh,他的父親的基因型為XHY。人的苯丙酮尿癥屬于常染色體遺傳,男孩患苯丙酮尿癥,其致病基因來自于他的雙親,所以他的雙親為苯丙酮尿癥的攜帶者,基因型均為Aa。如果這對夫婦再生一個女孩,則有:XHXh×XHY→1XH XH∶1XHXh(∶1XHY∶1XhY)(女孩均無血友病);Aa×Aa→3A ∶1aa(女孩3/4無苯丙酮尿癥,1/4有苯丙酮尿癥)。女孩表現型正常的概率為:1×3/4=3/4。
參考答案 B
例4(2004年江蘇卷)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是一種遺傳病,隱性純合子(aa)的患者不到成年就會死亡,可見這種突變基因在自然選擇的壓力下容易被淘汰。但是在非洲流行惡性瘧疾(一種死亡率很高的疾病)的地區,帶有這一突變基因的人(Aa)很多,頻率也很穩定。對此現象合理解釋是
A.雜合子不易感染瘧疾,顯性純合子易感染瘧疾
B.雜合子易感染瘧疾,顯性純合子不易感染瘧疾
C.雜合子不易感染瘧疾,顯性純合子也不易感染瘧疾
D.雜合子易感染瘧疾,顯性純合子也易感染瘧疾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