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一輪復習政治高考題精選三
來源:網絡資源 2018-10-23 21:55:31
近5年高考試題精選
《文化生活》第二單元 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第三課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1.(2016江蘇單科卷21)許多科學家在回憶成長經歷時,都會提起他們青少年時代讀過的《十萬個為什么》《趣味物理學》《物理學的進化》等科普作品,正是這些科普作品激發了他們對于科學探索的濃厚興趣、埋下了科學的種子。材料表明:
①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 ②優秀文化為人的成長提供精神食糧
③文化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根本動力 ④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標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6江蘇單科卷23)盡管中西方建筑在材料運用、設計理念上有諸多不同,但美國建筑大師賴特卻從中國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誨中汲取養分,并以其作為創作思想的重要淵源。這說明:
A.中華文化的內容極為豐富 B.中華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C.文化是民族創造力的源泉 D.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2015年北京卷26)盤龍藻井變身雨傘,飛檐角上的瑞獸蹲踞在鉛筆上,朝珠成了時尚耳機……北京故宮博物院一改人們印象中的"正襟危坐",以管藏文物和古典建筑為元素創作了多款熱銷產品。這說明:
A.文化繼承的核心是發掘其經濟價值
B.傳統文化的具體內涵需要保持穩定
C.文化遺產與當代人的生活和審美需求可以對接
D.應當通過市場運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
4.(2015年福建卷28)撰寫《大眾傳媒與現代公民素養》的論文,在圖書館查到了下面四篇文章。從篇名判斷,最符合論文主題的是( )
A.現代社會互聯網傳播特點探究 B.網絡時代文化傳播手段的研究
C.網絡背景下高中生形象的塑造 D.2014年央視收視率的調查分析
5.(2015年江蘇卷21)旗袍、源自滿族旗人的長袍,后融合了旗袍馬甲和文明新裝的特點,并結合了西式裙裝的配伍形式,被視為20世紀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設計典范。材料表明
① 各民族文化既有個性也有共性 ②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 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達 ④不同文化在借鑒吸收中逐漸趨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15年天津卷11)互聯網催生了網絡語言,從某種角度上折射了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繁榮。"點贊","蠻拼"、"任性"等生動形象的網絡語言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體采用。這種現象反映了( )
①網絡語言豐富了漢語言文化 ②網絡語言提升了我國文化軟實力
③網絡語言的出現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④大眾傳媒在文化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7.(2014高考全國課標卷二19)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介紹了我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風貌的有代表性的飲食文化。該片在電視臺播放后引起了極大關注,產生了廣泛影響。通過《舌尖上的中國》,人們感受到的,不僅有美食的味道,還有歷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鄉的味道,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據此回答下列問題。《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引起高度關注并產生廣泛影響,是因為
③ 中華餐飲文化蘊含著濃郁的人文情懷
④ ②中華餐飲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③現代傳媒極大地提升了中華餐飲文化的魅力
④現代傳媒豐富和擴展了中華餐飲文化的內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14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Ⅰ19)2014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并發表重話。完成下列各題。歷史上,中華文化曾經成為法國社會的時尚,在法國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爾賽宮的裝飾中都能找到中華文化元素。同樣,法國的歷史、哲學、文學、藝術深深吸引著廣大中國讀者.建交50年來,中法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促進了各自文化的繁榮,因為兩國文化
①在長期交流中達到了相互融合 ②都體現著人類進步的價值追求
③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獨特的個性 ④都源遠流長,具有相似的歷史傳統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③④
9.(2014高考福建卷 30)圖10是關于我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圖,從圖中可推出
A.圖書閱讀水平大大提升 B.數字媒介閱讀增長較快
C.人均閱讀圖書量增長迅速 D.數字媒介閱讀比圖書閱讀重要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