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發文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3)
2018-10-22 13:51:13教育部網站
五、全面提高教師教書育人能力
16。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教師素質評價的第一標準,健全師德考核制度,建立教師個人信用記錄,完善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推動師德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引導廣大教師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相結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更好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
17。提升教學能力
加強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全面開展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深入實施中西部高校新入職教師國培項目和青年骨干教師訪問學者項目。大力推動兩院院士、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專家、“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高層次人才走上本科教學一線并不斷提高教書育人水平,完善教授給本科生上課制度,實現教授全員給本科生上課。因校制宜,建立健全多種形式的基層教學組織,廣泛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活動,提高教師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能力。
18。充分發揮教材育人功能
推進馬工程重點教材統一編寫、統一審查、統一使用,健全編寫修訂機制。鼓勵和支持專業造詣高、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家學者參與教材編寫,提高教材編寫質量。加強教材研究,創新教材呈現方式和話語體系,實現理論體系向教材體系轉化、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教學體系向學生的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轉化,使教材更加體現科學性、前沿性,進一步增強教材針對性和實效性。
19。改革評價體系
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堅持分類指導與分層次評價相結合,根據不同類型高校、不同崗位教師的職責特點,教師分類管理和分類評價辦法,分類分層次分學科設置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加強對教師育人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評價與考核。加強教育教學業績考核,在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晉升中施行本科教學工作考評一票否決制。加大對教學業績突出教師的獎勵力度,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績效考核和津貼分配中把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作為同等重要的依據,對主要從事教學工作人員,提高基礎性績效工資額度,保證合理的工資水平。
六、大力推進一流專業建設
20。實施一流專業建設“雙萬計劃”
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是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培養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以建設面向未來、適應需求、引領發展、理念先進、保障有力的一流專業為目標,建設1萬個國家級一流專業點和1萬個省級一流專業點,引領支撐高水平本科教育。“雙一流”高校要率先建成一流專業,應用型本科高校要結合辦學特色努力建設一流專業。
21。提高專業建設質量
適應新時代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推動高校及時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定期更新教學大綱,適時修訂專業教材,科學構建課程體系。適應高考綜合改革需求,進一步完善招生選拔機制,推動招生與人才培養的有效銜接。推動高校建立專業辦學條件主動公開制度,加強專業質量建設,提高學生和社會的滿意度。
22。動態調整專業結構
深化高校本科專業供給側改革,建立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做好存量升級、增量優化、余量消減。主動布局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網絡空間安全、養老護理、兒科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民生急需相關學科專業。推動各地、各行業、各部門完善人才需求預測預警機制,推動高校形成就業與招生計劃、人才培養的聯動機制。
23。優化區域專業布局
圍繞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加強省級統籌,建立完善專業區域布局優化機制。結合區域內高校學科專業特色和優勢,加強專業布局頂層設計,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強指導,及時調整與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的專業,培育特色優勢專業集群,打造專業建設新高地,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七、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24。重塑教育教學形態
加快形成多元協同、內容豐富、應用廣泛、服務及時的高等教育云服務體系,打造適應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服務需求的智慧課堂、智慧實驗室、智慧校園。大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現代技術在教學和管理中的應用,探索實施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的教育,推動形成“互聯網+高等教育”新形態,以現代信息技術推動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變軌超車”。
25。大力推進慕課和虛擬仿真實驗建設
發揮慕課在提高質量、促進公平方面的重大作用,制定慕課標準體系,規范慕課建設管理,規劃建設一批高質量慕課,推出300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示范帶動課程建設水平的整體提升。建設1000項左右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和水平。
26。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大力加強慕課在中西部高校的推廣使用,加快提升中西部高校教學水平。建立慕課學分認定制度。以1萬門國家級和1萬門省級一流線上線下精品課程建設為牽引,推動優質課程資源開放共享,促進慕課等優質資源平臺發展,鼓勵教師多模式應用,鼓勵學生多形式學習,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形成支持學習者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泛在化學習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