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專業二:專業與就業
2018-10-18 11:22:43網絡整理
二、專業與就業
新聞學專業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在20000-22000人,近三年全國就業率區間在80%-85%之間。畢業生的男女生分別占26%和74%,女生幾乎是男生的三倍之多,這在各專業中也算是首屈一指了。
就業領域受專業局限小
以往,新聞記者被很多人成為“無冕之王”,這也造成在填報志愿時考生和家長對新聞學專業的盲目追逐,但事實上呢?新聞記者僅僅是千萬種職業之一而已,過度神化不但有害無利,還會造成畢業入行后巨大的落差感,引發對職場的不適。
其實,本專業畢業生涉獵知識廣泛,能力發展全面,被很多人稱為“雜家”,在就業方面受到的專業局限很小。
總體而言,新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對口的方向有三個:新聞業(包括專業媒體及一些單位的新聞宣傳部門)、公關業和廣告業,就業領域很寬。
需要注意的是,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不低,但是就業質量根據個人情況不同,會有很大差別。比如有人可能去4A廣告公司做策劃,但有的人只能去Alex排名5萬以下的網站做“網絡搬運工”,這就是差距。想要找到“好工作”,除了畢業學校這一硬件,畢業生需要準備的軟件還有很多,比如人脈、實習經歷、作品集等等。
全媒體化人才大受歡迎
以往,傳統新聞工作者大都畢業于相關專業。可是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新聞制作數碼化及互聯網的普及程度日益上升,傳統、專業的新聞文化正在受到挑戰。現在,互聯網的普及使得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絡完成一篇突發事件的報道,乃至一篇深度報道。所以,一個新詞出現了——“新聞民工”。從事媒體業八年的老記者,新聞學專業畢業生林偉笑言:“這雖是互聯網大潮沖擊下的媒體從業人員對自己的戲謔之稱,卻也反映了一個不爭的事實——新聞學專業畢業生以往擅長的領域正在逐漸受到蠶食。”
那么,新聞學專業的畢業生真的無用武之地了嗎?非也。
事實上,人才市場不是不需要新聞專業人才,而是需要適應國際化潮流,掌握信息化手段,靈活應用的全媒體化人才。
從記者的信息獲取渠道來說,能夠熟練閱讀國外媒體信息,掌握一門甚至多門外語的人,更容易獲得大媒體的青睞;從交流工具上來說,現在的采訪渠道已經不局限于面訪、電話和郵件了,在線采訪、微博采訪、微信采訪成為了新的更迅速的溝通方式,這也是媒體人必須適應和掌握的;從發布平臺上來說,即便是新華社、人民日報這種中央級媒體,也是紙媒網媒同時發布的,甚至網媒會第一時間發布快訊,由此可見做一個全媒體化人才的重要性。
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