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備考文化常識分類匯編:宗法禮俗節日(5)
來源:網絡資源 2018-10-17 18:21:49
2.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三牲全備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
B.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叫"稷",谷神叫"社",后來以社稷代指國家,可見土地和糧食的重要性。
C.古代統治者不僅重視祭祀宗廟;也重視祭天地、山川。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禮叫"封禪"。
D.古代祭祀前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底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
3.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稱不祿,庶人死稱死。
B.廬冢指古人在服喪期間,為守護父母或師長的墳墓爾蓋的房舍。
C.朝廷官員如若父母去世,除丞相一職,必須辭官回到祖籍,為父母守制。
D.祖道是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
4.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
B.古人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于腳跟。見客人來,離席起立,以示敬意,這種儀禮叫虛左。
C."再拜"指先后拜兩次,表示禮節之隆重。"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D."箕踞"時兩股著地伸直兩腿,形似畚箕,這種姿勢是表示傲視對方的意思。
5.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占代男子成年時(20歲)加冠,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并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并取"字"。
B.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時舉行盤發插笄(即簪子)的禮儀,舉行笄禮時一般在18歲,表示年屆成人,可以結婚。
C.古時把一個匏瓜分為兩個瓢叫"巹";舉行結婚儀式時,一對新人各執一瓢用酒漱口,就叫合巹。
D.古人用青布搭成的帳篷,稱青廬,舉行婚禮,東漢至唐有這種風俗,成婚次日新媳婦要拜見公婆,共同進食,稱拜舅姑。
6.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春節指的是陰歷中"年"的開始,和陰歷中的建子月相關。春節和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不一定是同時的。
B.元宵節又稱燈節、上元節。古人寫此節的詩詞很多,例如辛棄疾的"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C.寒食節要禁煙火,以紀念介子推,唐代詩人韓翃的詩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寫的就是寒食節情景。
D.清明節的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花等,天氣轉暖,李清照形容它"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7.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端午節一般認為是紀念屈原的,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驅"五毒"等習俗,唐代詩人殷堯藩的詩句"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寫的就是端午節
B.乞巧節又稱七夕 ,是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
C.中秋節又稱中元節,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抒發了自己中秋之夜思親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良好愿望。
D.重陽時節古人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李清照的《醉花陰》中"人比黃花瘦"寫的就是重陽節的別樣情懷。
8.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臘日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在農歷十二月初八,佛教的吃臘八粥后來滲入風俗。
B.除夕,農歷十二月最后一晚,家家團聚吃"年飯",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稱為"守歲"。
C.上巳節,舊俗以此日在水邊洗濯污垢,曲水流觴,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魏晉以后把上巳節固定為三月三日。
D.花朝節。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農歷二月初二舉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過花朝節的。
9.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
B.某人生于甲戌年,屬狗;他的弟弟生于丁丑,屬豬。這種將十二生肖和天干地支結合的方法,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屬相說
C.古代的壽誕禮有一定講究,例如父母在不做壽;男性做壽稱椿壽,女性做壽稱萱壽,所以高齡父母健在可以稱"椿萱并茂"。
D.成語"素車白馬"指古代兇、喪之事所用的白車白馬。"哀毀骨立"形容孝子在守孝期間由于過分悲哀而損傷了身體。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