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上冊琵琶行并序知識點: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2)
2018-09-26 16:37:44網絡綜合
《琵琶行》寫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當時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很尖銳,外族不斷入侵,自安史之亂后,國內連年戰亂,民不聊生。朝廷宦官專權跋扈,藩鎮割據作亂,統治階級內部朋黨之爭日益加劇,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日漸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亂江南,接近人民,對政治的混亂,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為官有“兼濟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擔任左拾遺(諫官),多次向唐憲宗上書,提出一系列改革時弊的措施,同時他又寫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樂府》、《秦中吟》等諷喻詩,結果觸犯了掌握軍政大權的豪門貴族,引起唐憲宗和一些權臣的惱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贊善大夫這一閑職。
元和十年,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人殺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權示威,白居易認為這是重大“國恥”。激于義憤,他率先上疏“急請捕賊,以雪國恥”。但都被權貴們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又造謠誣蔑說,白居易的母親因看花墜井而死,而白居易卻作賞花詩,新井詩,“有傷明教”,于是貶為江州刺史,繼而又貶為江州司馬(九品小官)。白居易獲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寫的針砭時弊的諷諭詩,正如他自己所說,“始得名于文章,終得罪于文章”。對于這次遭貶,詩人既感傷又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會世態炎涼,他有滿腔的怨憤無處傾訴。這首詩是詩人貶職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寫的,當時詩人45歲。
白居易的道教思想
號“香山居士”,以禮佛出名,其實他同時也是道教信徒,“身著居士衣,手把南華篇。”佛、道的修養形成了白居易獨特的人生思考和行為方式,他的詩歌中也處處洋溢著道教情懷。
1、時代影響:唐代,道教得到了李唐王朝的特別尊崇,儒、釋、道三教調和。時代風氣的影響下,以“儒家子”自居的白居易受到道教的深刻影響也是可想而知的。
2、具體體現:
(1)“貴生”的人生觀念
道教貴生重生,看重個體生命的價值。作者對衰老、疾病、死亡的關注,“四十未為老,憂傷早衰惡。前歲二毛生,今年一齒落。形骸日損耗,心事同蕭索。夜寢與朝餐,其間味亦薄。”不管是哀嘆感傷還是故作曠達,其深層心理都是對于生命的珍視和對于死亡的無奈與恐懼,都充分體現了白居易的“貴生”思想。
①對處于社會最底層的女性命運的關注上。與同時代的詩人相比,女性題材在白居易的作品中占有相當大的數量。白居易筆下的女性形象涉及社會的各個角落,舉凡失寵的妃子、艱辛的貧女、遭黜的宮女、失意的伎人,都被他一一描繪,用以揭露女性命運的不公,批判社會的不合理現象。如《長恨歌》中對于楊貴妃與唐明皇愛情不由自主的歌詠與贊美。
白居易的女性觀與道教的思想也有不謀而合之處。道教繼承老子的貴柔守雌思想,尤其關注女性弱勢群體的生存權力。
、趯σ磺猩淖鹬。“凡萬物生自有神”,道教教義認為世界上一切生命都受命于天,都有求生的本能和成仙的可能。白居易慣騎的白馬死去,他“稠桑驛門外,吟罷涕雙垂”。
(2)“樂生”的人生策略
道教對生命則積極追求,在“貴生”的基礎上,提出“樂生”的達觀態度,在社會風氣、宗教信仰和自身性格的共同鑄造下,白居易選擇了“中隱”的道路,保證自己在獲得物質方面享受的前提下,還能得到精神方面的滿足。特別是他晚年經濟狀況尤其優裕,他更是過著及時行樂的生活,極其重視物質的享受和精神的富足。白居易還游山玩水、交游唱和、飲酒賦詩、彈琴繪畫,甚至興味盎然的指導家妓編排樂舞《霓裳羽衣曲》
(3)自由超脫的人生境界
道教更追求精神的放任自由與無拘無束,主張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當文人在仕途上遭受挫折的時候都以此來求得心理的平衡和精神上的滿足,白居易也是如此。
白居易早年志在兼濟,江州被貶后,宦情日減。到了晚年,白居易更是留連于詩酒之中,摒棄功利欲望,白居易還創造性地提出了“中隱”理論。“中隱”既不是隱于山林的小隱,也有別于隱于朝市的大隱,而是以閑官、散官為隱。這樣既照顧到個人生計問題,又與仕途保持安全的距離,雖然不如真正的隱士那般清高脫俗,但是在內蘊上更符合平凡人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