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學生拒絕靠爹 獨立自主應尊重
2018-09-13 09:55:52人民網文章作者:蔣萌
背景:廣東姑娘林玥為了學習自己喜歡的數字傳媒專業,放棄家人“安排”的衛校,遠離家鄉來到成都上大學,并通過網絡眾籌解決了學費問題。校方表態稱,希望學生來讀書,不要和家庭的關系破裂,也希望能增進家長對學校的理解。林玥的父親表示要學會釋然。
中國青年報發表王鐘的的觀點:林玥與家人的矛盾,看似是專業選擇的分歧,實際上是人生規劃的理念沖突。在出生成長的家鄉平穩地度過一輩子,這種父輩們習以為常的人生,在年輕人眼里就很單調乏味。你給我在老家安排個穩定的工作,我偏要到外面去闖一闖,寧可在大城市“身體被掏空”,這種價值觀差異,無形間改善了競爭環境。大家只有憑真本事,才能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取得成就。父母傳授自己的人生經驗,終究替代不了年輕人腳踏實地的闖蕩,哪怕他們碰了個鼻青臉腫。通過眾籌方式解決學費問題,雖然劍走偏鋒,卻很能表現出這代伴隨著互聯網長大的年輕人的特質。若經濟不獨立,在跟家人表達自己的訴求時,確實會少一分底氣。從新聞報道可以看到,林玥不僅會網絡眾籌,還利用假期到外地打工,林玥這樣的年輕人用實際行動證明:逼自己一把,就能快快成長,在精神上獨立。“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是正確的,都比站在原地更幸福。”看到林玥的這句話,不少人會對她油然產生敬佩,但也總有人覺得她年少輕狂。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至少在獨立規劃人生方面,她已經勇敢地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小蔣隨想:大一學生的年齡基本在18、19歲,在法律上已是成年人,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在許多父母看來,孩子永遠是孩子,家長作風依舊,包辦思想不減,口頭禪往往是“一切為了孩子”。一些大學生雖然對父母“啥都管”有微詞,但也過慣了“啥都不操心”的日子,完全拒絕父母的經濟支持和鋪路者還是少。某些青年嚷嚷“獨立”也是半吊子,一面任性地“走自己的路”,一面伸手管父母要“生活來源”,自負過頭感覺良好,一旦出事又找爹媽“擺平”。不僅如此,對成年學生與父母的關系,學校也可能出現認知偏差。比如,本例中的學校表示,希望能增進“家長”對學校的理解。“家長”是指“一家之主”、在家負“總責”的人。如果真將成年學生看成是獨立的個體,為何仍稱學生父母為“家長”?父母始終是父母,“家長”未必一直是。對此,不少人沒想明白。回過頭看林玥姑娘,她要規劃自己的人生路并為此負責,值得尊重。一不犯法,二不違背公德,她的選擇無關對錯,旁人無權評價,包括她的父母——這是她作為成年人應有的選擇權。目前看,林玥的獨立不是半吊子,經濟獨立是人格獨立的重要基礎,她在努力實現這一目標。林玥與父母未必“鬧掰”,這更像是一只羽翼漸豐的鳥兒,離巢展翅飛翔,尋找屬于自己的天地。當然,親情不應淡漠,希望林玥和父母能夠相互體諒和尊重,相逢一笑,摒棄前嫌。
作者:蔣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