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農業大學:探索讓公益成為大學生的習慣
2018-05-30 09:42:05中青在線
“來到岷縣貧困村,才知道這里農民生活的不易,我們要匯聚更多愛心資源,讓益潤隴原的種子在貧困山區生根發芽。”這些年,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大三學生蔡新成不記得多少次走進貧困村了,每次下去,他都有新的感受,“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行動起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建立大學生需要的公益平臺
益潤隴原公益平臺是甘肅農業大學團委整合校內外公益項目資源組建的公益平臺。3年前,剛進入大學校門,蔡新成就加入了益潤隴原公益平臺,和有志從事公益的同學一起,經常走出校園,前往甘肅基層扶貧一線,開展調研及公益行動。
如今,在甘肅農業大學,益潤隴原公益平臺影響力不斷擴大,先后在校內外實施60多項公益項目,共有15000余名志愿者參與公益活動,已然是甘肅農業大學最具活力的公益組織。目前,平臺有項目專員17人,負責17個學院公益、志愿服務項目的組織實施,已基本完善了媒體平臺、志愿者信息庫和公益項目資源庫的建設。
益潤隴原平臺的建立完善伴隨著甘肅農大學子開展公益的腳步。2011年校團委在愛環保公益類學生社團和相關志愿服務活動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團學組織志愿服務體系建設,組建了益潤隴原公益團隊,組織開展以微博等新媒體為主要載體的微公益系列活動;2012年依托學校三屆創業計劃訓練大賽優秀創業項目組建了NET貓、“洋芋開花賽牡丹”淘寶網店、FOX光影工作室等10多個創業工作室,同時引入了公益創業的概念,嘗試開展公益創業相關項目的運作;2013年以來,為了解決公益活動資源匱乏、公益項目持續性不強、參與度不高和創業工作室動力不足的問題,在總結各項目團隊實施公益項目經驗的基礎上,整合校內外資源建立了益潤隴原公益創業平臺。
為健全志愿者和公益項目信息系統,提升志愿服務工作效率,依托益潤隴原公益平臺,甘肅農業大學逐步完善了公益平臺的智慧化網絡建設。益潤隴原公益創業平臺在志愿服務工作中依托學校“PU”口袋”和“志愿匯-微行動”雙重機制,引導青年志愿者廣泛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到目前為止,注冊志愿者達15200余人,注冊志愿者子團體20個,形成了院校兩級志愿者組織體系,志愿服務的開展已覆蓋所有青年學生。
“通過智慧化公益平臺的建設建立了志愿服務的信息系統,通過信息系統的建立,志愿工作的開展更具系統化、規范化、網絡化,一定程度減少了志愿者管理成本,極大地提高了志愿服務工作效率。”蔡新成說。
建立志愿服務系統后,益潤隴原平臺規范了志愿者志愿時間的記錄,維護了志愿者權益,提升了志愿者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同時,也完善了志愿者活動的發布和招募機制,方便各志愿者組織發布志愿活動,提高了工作效率,志愿者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有針對性地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提高了志愿服務的聯動性。
“隨著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平臺機制建設不斷推進,賦予更多內涵,核心目標是滿足和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培養有社會擔當的一代新人。”甘肅農業大學團委書記周軍說,平臺確立了“讓公益成為習慣”的文化理念,以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公益創業項目為抓手,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公益創業活動成為在校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打造了具有農大特色的公益運行模式。
凝聚青春力量,助力扶貧攻堅
益潤隴原公益平臺下設愛地球、愛社會、愛老人、愛兒童、愛農大五個板塊公益項目類型,圍繞環境保護、尊老愛幼、社會幫扶、助力扶貧等方面開展活動。其中,發掘高校潛力、圍繞扶貧攻堅開展公益,已成為該平臺開展公益活動的一大亮點。
自入校起,甘肅農業大學2015級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楊麗華就與益潤隴原公益平臺結緣,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剛進校,就看到益潤隴原發起回訪抗戰老兵行動,覺得很有意義,就義無返顧地加入了”。楊麗華大一開始就活躍在平臺,參與“回訪抗戰老兵”、“暖冬行動”、前往農村展開支教等活動,收獲滿滿。
“不走出校園、走進基層一線,就不能深入了解基層的實際和困難群體的需求。”這些年來,楊麗華和益潤隴原公益的小伙伴們經常前往農村開展社會調研,發現在一些地方,相較于物質的匱乏,精神和知識層面的匱乏更嚴重。
楊麗華發現,在一些貧困地區,吃飽穿暖基本不存在問題,可面臨生活的壓力,很多家庭中年輕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相依為命,加上鄉村人口的大量外流,鄉村學校規模嚴重萎縮,德智體等課程難以正常進行。去年以來,楊麗華深刻地感受到,要做一些貧困地區確實需要的事情,哪怕灑下希望的種子,也比簡單送物資慰問更有意義。
“看到電視節目‘朗讀者’中參與的孩子如此的陽光,我就想到了岷縣山區的孩子,原本他們也應該是陽光帥氣的,對未來充滿希望。”多次下鄉調研,楊麗華心系岷縣山區貧苦家庭留守兒童。去年暑假,她策劃在岷縣十里鎮十里堡村開展“尋找大山深處的朗讀者”公益實踐活動,旨在通過大學生走進農村,引導和帶領農村孩子大聲朗讀,釋放心聲,改變精神生活的貧瘠。
該活動創意通過益潤隴原平臺一發布,就吸引了眾多學子的關注,有80多名大學生報名希望能做一名志愿者,參與活動實施,活動還得到了社會愛心基金的支持。暑假期間,楊麗華和志愿者們一起走進十堡村,和村里孩子一起做游戲、復習功課,逐漸熟絡了起來。接著,他們走進孩子的家,家訪了解孩子的成長環境,在此基礎上,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
“孩子一下笑起來了,臉上有了光。”在短短的7天時間,甘肅農大的同學就和當地的孩子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孩子們有什么心事,都會找志愿者傾訴。同時,通過開展“朗讀者”活動,孩子們也不再害羞,逐漸學會了表達自己。
和楊麗華一樣,這兩年,蔡新成的腳步也沒停歇,他帶領益潤隴原平臺的同學,精準深入扶貧一線實地考察調研,了解當地農民在致富路上有哪些困難,如何有效應對。岷縣秦許鄉馬燁村是甘肅農業大學的幫扶貧困村,蔡新成自加入益潤隴原公益平臺以來,已經去了這個村4次。
每次探訪馬燁村,蔡新成都能發現新問題。當地人發展養蜂產業,但技術不過關,影響蜂蜜收成;馬燁村地處山區,種植油菜雖有利于養蜂產業,可受氣候制約,油菜產量也不高;馬燁村音體美器材都有,但受制于師資,長期閑置,孩子們除了基礎課,藝術教育處于空白……
蔡新成和同學將在馬燁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帶回了學校,反饋到校團委老師及相關學院的老師,積極爭取老師們走進馬燁村,解決當地農民遇到的現實問題,幫助他們克服困難,發展產業,脫貧致富。
“我們發現農業領域的新現象,反饋到學校,老師們則帶著課題走下去,這一來二去,農民的困難解決更加及時有效。”蔡新成說,這樣接地氣的公益深受大學生喜歡,也得到了學校的大力支持,在農村取得了看得見的效果,深受農民歡迎。
近年來,益潤隴原公益平臺以甘肅農業大學對口幫扶的扶貧點為依托,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活動。農大專家為少數民族農民培訓農業科技知識,幫助農民增產增收;農大學生建立少數民族兒童第二課堂,幫助當地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結合留守兒童問題,實施關愛留守兒童公益項目,關注貧困地區留守兒童生活學習;結合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計劃,紅絲帶協會培訓300余名防艾志愿者,長期組織實施艾滋病防治宣傳、戶外同伴教育、反歧視等公益項目。
“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公益活動,大學生學會了愛、理解和寬容,對信仰、價值觀有了清醒的思考,對人生、社會有了新的思考,增強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踐行。”周軍說,大學生公益為高校育人和就業創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載體,甘肅農業大學依托益潤隴原公益平臺,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拓展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新機制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