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命題專家談2018年等級考出題思路(6)
2018-05-29 17:07:18上海招考熱線
地理:重視核心素養要求,加強地理邏輯表達
2018年上海市高中學業水平地理等級性考試試卷緊扣教學基本要求和教材內容,重點考查了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方法的應用,同時體現對地理核心素養和地理邏輯表達能力的考查。
一、試卷結構合理,知識覆蓋面廣,難度穩定
地理卷從知識內容構成上來看,“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各占50%,學習水平層次構成中的“識記”“理解”“應用”“綜合”大致為2:30:52:16。與2017年相比,試題難度保持穩定。
試卷由選擇題和綜合題組成,其中選擇題側重于基礎型課程內容的考查,涉及“基礎型課程部分”的16個主題;綜合題突出對“拓展型課程部分”的考查,分別考查了“地域分異規律”“自然資源與自然災害”“區域開發”等內容。
二、體現地理核心素養的要求
在新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人地協調、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試卷以《上海市高中地理學科教學基本要求》為依據,體現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1.將高中系統地理內容置于不同尺度區域中,加強區域認知考查
認識區域特征、比較區域差異、發現區域問題、規劃區域發展等是區域認知的主要方面。試題將高中系統地理內容置于不同尺度區域中,考查學生對某一區域條件、特征、成因等方面的認知。
如題目‘清明時節雨紛紛’,此時影響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天氣系統可能是……”“廣西地處我國南部沿海,北回歸線橫貫中部,成為我國冬季菜籃子基地之一的主導區位條件是……”等將天氣系統、區位條件等內容落在不同尺度區域中,考查學生對相應區域特點和區域差異的分析理解能力。
綜合題以案例為素材,更是著力于區域認知的考查。如考查歸納分析黃土高原的能源分布特點、開發措施以及新城開發需要注意的環境問題;考查讀圖文材料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區域開發的有利條件、產業發展區域差異和開發意義;以天山為區域背景,考查歸納分析自然災害的時空分布特點以及原因。
2.在區域認知中滲透人地協調觀和地理綜合思維要求
區域分析是地理學科的特有視角,區域認知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是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等地理核心素養的載體。試卷突出從區域角度命題,落實人地協調觀和綜合思維要求。
人地協調觀方面,如延安新城建設需要“削山、填溝、造地”。列舉這種建城方式可能給新城帶來的自然環境問題”“概述黃土高原地區合理開發能源可采取的主要措施”考查學生對人類利用自然中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的認識;“概述粵港澳大灣區區域開發的優勢區位條件”和“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建設宜居、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分析該區冬季溫暖、夏季酷熱天數較少的原因”考查學生對地理環境與人類經濟發展的依存關系正確認識,其中臺風在酷夏具有降溫作用的辯證人地觀。
地理綜合思維方面,如“廣西地處我國南部沿海,北回歸線橫貫中部。它成為我國冬季菜籃子基地之一的主導區位條件是……”要求學生從自然和人文不同角度分析;“概述粵港澳大灣區區域開發的優勢區位條件”需要學生從人文地理的人口、產業、交通、勞動力、技術等多方面綜合思考分析,是要素維度的綜合;“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努力建設世界一流灣區,說明其區域經濟開發的重要性。”要求學生從區內和區外多個角度全面回答,是空間維度的綜合。“分析天山北坡泥石流多發生在夏季的原因”要求學生從泥石流形成的多要素、季節、地點多方面進行分析綜合,可謂是地理要素綜合、時間綜合、空間綜合的大綜合。
三、增加地理邏輯表達能力考查
試卷特別增加了2分分值的“應答表述質量”,旨在評價學生的地理邏輯分析表達能力,即學生在材料信息和原有知識儲備中獲取證據信息能力;基于地理邏輯聯系運用證據論證能力;全面、完整表達觀點結論的能力。如“分析天山北坡泥石流多發生在夏季的原因”,試題要求學生首先“收集”夏季多泥石流的證據;然后基于地理因果邏輯,用證據論述夏季多泥石流的形成過程;最后完整表述結論。
試卷引導地理教學重視地理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擺脫背書背套路,答題時機械套用套路,或用關鍵詞、詞組答題,改變學生地理因果聯系的邏輯思維不足,連貫、完整回答問題能力不足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