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清理不達標通識課:追求經典還是擁抱市場
2018-04-10 17:20:48視覺中國
復旦大學宣布,進行新一輪課程改革,集中清理一批不符合人才培養需求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其中包括一些因人設課或是質量不達標的課程。這是國內高校首次集中清理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不符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受到了眾多高校的關注,也引發高等教育界人士的思考。
“其實大學課堂上,能夠真正稱得上特別優秀的課程只占三分之一,但清理那些質量不高的課程可以說是困難重重。這也是為何清理課程引發關注的原因。”某知名高校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高校“雙一流”建設正在推進,核心任務是人才培養,而直接的影響因素就是課程質量。但是,如何平衡追求“經典”和擁抱“市場”之間的關系,卻常常讓很多大學在設置課程時徘徊不決、游移不定。
誰來保證大學生的課堂時間不被浪費
“高校能夠稱得上優秀的課程數量仍不夠多,如果嚴格要求的話,差不多有一半的課程應該重新設計。”某名牌高校下屬二級學院院長告訴記者。
大學里,專業基礎課教學大綱由學院教學委員會決定,質量相對可以保證。但是專業選修課或者通識課就不一樣了,前者由于個性化內容較多,后者則由于難有現成的參照系,因此都很難有量化標準。這些課程質量如何?不少學校表示最難把關。
某高校教務處的負責人就透露,曾經有本科生投訴,計算機系老師上的通識課,既不能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水平,又不能提高自己對信息時代的認識,“感覺上課是在浪費時間”。
“教授水平高的話,確實能夠帶領學生了解學科前沿知識,但對一張白紙的本科生來說,他們既需要了解最新知識,更需要有堅實的基礎,尤其是學會科學的方法論。如果教授的水平不行,對課程又沒有嚴格的質量把關,那么學生在課堂上的時間可說是無效時間。”這位教務處負責人說。
但大學的痛點是,即便是不合格的課程,校方要取消也并不容易。隨著國內高校對教學的重視程度逐步提升,幾乎所有高校對老師的課時數都有硬性規定。“取消任何一門課,老師意見都很大,甚至會吵上門來。這樣的情況下,因人設課仍無法避免。”
課程如何平衡“與時俱進”與“回歸基礎”
眼下,世界高等教育可說是進入了歷史新拐點:互聯網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得大學課程體系必須面對與時俱進的問題,啟動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但是大學的課程,又該如何處理好“經典”與“市場”的關系,找到“變”與“不變”的平衡點?
“改革的核心是強化基礎,回歸大學教育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那就是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支撐。”復旦大學教務處處長徐雷坦言,對于學生來說,和現實技術相關的知識學習永遠都是學無止境的,而且學校里能夠提供的永遠是滯后于現實產業界的,即便是校企聯合,也很難為企業培養出所謂“好用”的人才。
幾乎所有學校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上海交通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教務處負責人吳靜怡坦言,C9(中國首個頂尖大學間的聯盟)高校每次開會時,都有著一致的看法:學生未來進入職業通道時,很少會回頭去學習基礎知識,而和職業相關的專業技術知識,永遠都有提升的空間。大學教會學生的,應該是最基礎的知識以及方法論,這樣學生才可能在未來實踐中保持不斷提升的能力。
“高校原本就應該在學生的基礎培養上投入更多,同時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本科生課程質量早就該引起重視了。”不少學者在接受采訪時都毫不諱言這一點。
優化課程體系,迎來千載難逢契機
在一些教育專家看來,優化高校課程體系,眼下正在迎來一個千載難逢的契機。
今年1月,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簡稱《國家標準》),這也是首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國家標準。針對全國高校所有5.6萬個專業點,《國家標準》確定了專業類知識體系和核心課程體系建議,并定義有關量化標準。據悉,教育部已經啟動高校課程評估。
據了解,教育部目前正在開展專業三級認證體系建設試點。今后將對95%以上的專業啟動基本質量標準認證,對80%以上的專業開展國家質量標準認證,對20%以上的專業進行國際質量標準認證。“專業認證勢必對高校課程建設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從而助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事實上,滬上高校中就有一些先期啟動國際專業認證的院校,率先嘗到了人才培養的“甜頭”。比如,上海理工大學有七個專業通過了德國ASIIN認證。“參加國際認證,以外部質量標準來促進內部教學改革。”上海理工大學教務處處長朱堅民介紹說,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在參加國際認證的過程中,不僅聚焦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而且梳理了每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有了這樣的流程規范和課程質量監控,傳統的因人設課的現象從根本上被杜絕了。哪些課程必須開設?每門課講什么內容?完全根據專業目標來設定。”
更重要的是,根據國際認證的相關要求,雇主對于畢業生的能力評價,包括課程設置是否合理、教學內容是否貼合行業發展需求等內容,都將及時給予反饋,使該專業的課程體系進一步優化。
有業內人士分析,隨著《國家標準》的出臺,預計更多高校將“動”起來,提升課程質量,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