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一周年:公平科學選才(2)
2018-03-14 15:20:09微言教育
人才選拔方式更加科學規范
已在工廠當了4年工人的劉濤怎么也沒想到,沒摸過一天普通高中教材的他,2017年能通過“技能高考”進入高校。
隨著高職院校分類考試大力推進,“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評價模式更趨完善,2017年各地分類招考計劃比例已超過50%,成為主渠道,在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搭建起了溝通銜接的“立交橋”。
伴隨高考綜合改革的進程,考試評價的素質教育導向也在不斷強化。教育部完成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20個學科課程標準的修訂,促進高中課程改革與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有效銜接。在高考命題方面,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體現“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充分發揮命題的育人功能。與此同時,加強國家教育考試題庫建設,深化考試內容改革,著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人才選拔方式上,也更加科學規范。高考加分項目和人數大幅減少,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全部調減到位,地方性加分項目減少到35個,減幅63%。全國具有加分資格人數逐年大幅減少,2017年比上年減少11萬人。自主招生考錄程序更加嚴格規范,選拔更加科學有效,招生人數約占高校招生總規模的2%。
錄取方式持續改進優化,31個省份已全部實行考后填報志愿,減少了考生志愿填報的盲目性。高考分批次錄取,人為地把大學安排在不同批次,既制造了學校間的不平等競爭,也催生出基礎教育的“名校情結”及社會的“學歷歧視”。2017年,進一步推進減少錄取批次改革,22個省份取消了本科第三批次,上海、浙江、山東、海南合并本科一、二批次。
2017年,新高考改革在上海、浙江平穩落地。如何在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穩妥推進第二批改革試點,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體制機制,力爭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我們充滿期待。
高考新實踐
上海:志愿填報首按“院校專業組”
2017年,上海市本科批次志愿填報與投檔體現三大變化,即投檔單位首次由“院校”改變為“院校專業組”,志愿填報時間由高考前改為高考成績公布后,征求志愿次數由一次改為兩次。
本科志愿以院校專業組為單位設置,一個院校專業組即為一個獨立的志愿。考生以院校專業組為單位填報本科志愿,本科普通批次設置24個平行志愿,每個院校專業組志愿內設4個專業志愿。
“院校專業組”由招生院校自主設置,一所高校可設置一個或多個“院校專業組”,每個“院校專業組”內可包含數量不等的專業。
考生須對照院校專業組的科目要求填報志愿,3門選考科目中只要有一門與擬報院校專業組的科目要求一致,即滿足填報該院校專業組的科目要求。對于不限科目要求的院校專業組,考生在填報時無科目限制。
浙江:建立選考科目保障機制
從2017級高中學生起,浙江省學考與選考實行分卷考試,考試安排在每年1月、6月舉行。學生高一第一學期不得參加學考,高一第二學期參加學考的科目不多于3門;各科目學考須于高三第一學期結束前完成,每科一次機會,不合格可繼續報考。學生高三起參加選考科目考試,相應科目學考合格方能報考該科目的選考。外語首次考試“一考兩用”,成績既用于學業水平等級又用于高考。2015級、2016級高中學生學考選考辦法保持不變。
為確保學生專業學習基礎與國家人才培養需要相適應,當某些科目選考人數少于保障數量時,以保障數量為基數從高到低進行等級賦分。保障數量按國家相關學科人才培養需求確定,其中,物理科目保障數量按高校授理學、工學學位專業2013年至2017年在浙江高考錄取的平均人數確定為6.5萬人。這是滿足省內外高校在浙江選拔培養理工類專業人才最基本的生源所需。當其他科目出現類似情況時,參照建立相關保障機制。保障機制適用于各年級段學生。
★ 相關政策
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意見》就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五大任務:
一是改進招生計劃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高考錄取率,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完善中小學招生辦法破解擇校難題;
二是改革考試形式和內容,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規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加快推進高職院校分類考試,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
三是改革招生錄取機制,減少和規范考試加分,完善和規范自主招生,完善高校招生選拔機制,改進錄取方式,拓寬社會成員終身學習通道;
四是改革監督管理機制,加強信息公開,加強制度保障,加大違規查處力度;
五是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改革考試科目設置,改革招生錄取機制。
2014年12月,教育部印發《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關于進一步減少和規范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規范高校自主招生試點工作的意見》等4個改革配套文件。(作者 萬玉鳳)
來源:微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