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難點釋疑: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2018-02-02 17:08:44高考歷史
今天小編就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做解析。
再啰嗦一句,后面的題例解析一定要看哦,可配合知識點的加強鞏固。
一、中央集權的發展
1、漢朝:地方管理由削弱到加強
(西漢時期地方政治制度基本沿襲秦朝,但又有所變化。為鞏固封建統治,西漢初年實行郡縣制、封國制并行制。后來,諸侯國的勢力日益強大,導致“王國問題”,嚴重威脅到西漢中央政權。景帝“削藩”到武帝推行“推恩令”,逐步削弱王國的勢力,解除了王國對西漢中央政權的威脅。)
(1)漢高祖:實行郡國并行制,王國勢力逐漸強大,威脅中央集權。
(2)漢景帝:削藩,平定“七國治亂”,將諸侯任免權收歸中央。
(3)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弱化王國,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漢武帝后期,分全國為13州,州作為監察區,設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官。東漢時期,刺史的監察權進一步加強,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到東漢末年,州演變為地方行政區,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為州、郡、縣三級制。
2.隋唐的道州縣
隋文帝廢郡,地方行政機構實行州縣兩級制。唐太宗時,在隋朝州縣兩級制的基礎上,分全國為10道,作為監察區。唐肅宗時,道演變為州、縣之上的行政實體。
3、唐朝:中央集權削弱
藩鎮——————————→安史之亂————————→藩鎮割據
唐玄宗在邊境置藩鎮,長官叫節度使,后發展為割據勢力
節度使安祿山、史思明發生叛亂,長達8年,唐朝由盛而衰。
4、北宋:進一步加強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為改變唐后期以來“君弱臣強”的局面,防止地方割據勢力的形成,對地方采取極端限制的措施,其中最主要的舉措是:削減地方節度使的權力,主要將領的兵權收歸中央,設置樞密院調軍,兵部統軍,充實禁軍并實行更戍法;中央派文官做地方官,防止武將割據;財政上,地方稅收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由轉運使轉運中央掌控。宋朝地方政權分州、縣兩級,又將唐朝的“道”改為“路”,在州縣之上。)
(1)措施:
①軍事(兵):收兵權,編禁軍
②行政(權):派文臣做知州,設通判負責監督
③財政(錢):由中央掌控地方賦稅開支
(2)評價:
①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②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和軍隊不斷擴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局面,為北宋埋下積貧積弱的禍根。
5、元朝:完善并發展
(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的原因:元朝疆域遼闊,郡縣制已無法解除管理問題;改變宋朝地方無權、人浮于事的現狀;蒙古族較漢族落后,人數少,需要地方發揮作用。
(過渡)從漢朝至元朝,不但地方的政治制度在不斷變化和發展,而且中央政治制度也在隨之而不斷變化。)
(1)措施:
①建立行省制度
②省下設路、府、州、縣
③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
(2)評價:
①行省制度便利于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②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二、君主專制的演進
1、漢朝:漢承秦制,強化皇帝制度
(西漢初期的中央政治制度的最大特點是“漢承秦制”。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繼續實行皇帝制度,維護皇權,這一做法也為后來各王朝所沿用;二是在中央設立三公,分別掌管行政、監察和軍事。到漢武帝時,“中朝”成為西漢重要的中央決策機構,尚書令的權力日益重要,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的權力被削弱,演化為執行機構。到了東漢光武帝時,進一步剝奪三公權限,擴大尚書的權力。)
(1)漢初:丞相位高權重,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
(2)漢武帝:重用伺從、秘書等擔任尚書令、伺中等,削弱相權。
2、隋唐:創立與完善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最大變化是唐朝中央機構中的中書省、尚書省和門下省的主管都在行使宰相職權。這樣,唐朝中央機構就有三個宰相,而漢朝時只有一個宰相。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相對于漢朝的中央官僚機構有很大的變化,但是這個變化也是逐步完成的。尚書省最早在東漢時期就出現了(當時叫尚書臺),魏晉南北朝時除了尚書省以外,又相繼設立了中書省和門下省,三省體制正式形成。隋朝時期,進一步確立尚書省、內史省和門下省三省體制,使之成為中央政府最重要的權力機關。唐朝時三省六部制更加完善,為唐朝政令的暢通起了重要作用。
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為以后歷朝所沿用。)
(1)部門: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2)沿革:“三省六部”是自西漢以后長期發展形成的,魏晉南北朝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繼而是中書省、再是門下省;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中央各個部門分工明確,其中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掌政令的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命令。
(3)職能:“中書取旨,門下封駁,尚書奉而行之”
(4)評價:
①三省六部職權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從而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政治的統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三省的長官大都品級較低,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此后,歷朝基本上沿襲這種制度。
思維延伸:
隋唐的三省分權與近代西方的三權分立相比,有何本質區別?(透過現象看本質)
中國是加強君主專制的產物;西方是防止專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產物。
3、宋朝:
(唐朝末年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節度使擁兵自重,五代十國是藩鎮割據局面的繼續。宋太祖趙匡胤就是當時后周一名掌握兵權的大將,他通過發動“陳橋兵變”而建立了北宋王朝。趙匡胤做皇帝后,害怕武將發動兵變奪權的事在他當皇帝時重演,所以就想辦法削奪大將兵權來加強皇權。
宋太祖認為影響專制皇權進一步加強的重要因素就是相權,因為北宋剛建立時,沿用唐朝三省六部制,由宰相掌管全國的行政、軍事和財政大權。宋太祖后來削弱了宰相的權力,使三省六部制名存實亡。他的具體措施是讓中書門下行使宰相的行政權,后來又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權,還把原來由宰相把持的軍權和財政權分別交給樞密院的樞密使和三司使掌管。
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特點是進一步削弱宰相的權力,使皇帝總攬全國的軍政大權。但事情有利也有弊,北宋由于把宰相權力分割了,使得中央權力過于分散,各部門之間配合不密切,制定政策不切合實際,這是造成后來北宋貧弱的一個重要原因。這種中央權力過于分散的情況,在元朝建立后有所改變。)
初設中書門下,后增設樞密院、參知政事、三司使(簡稱“二府三司”)
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權力,后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權、軍權和財政。
4、元朝:
(和秦隋兩個朝代相似。秦、隋、元三朝相似之處有:結束分裂割據局面,重新實現統一,都開創了重要的新制度,且為后世沿用。
元世祖健全了中央官制,在加強皇權制度方面有了新發展,在中央設立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和最高軍事管理機構樞密院,同時設立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元對西藏的統治與治理非常重視,西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對維護民族大家庭和睦相處取得了卓越成績。)
設中書省,強化相權:
中書省長官,中書令以下,設右、左丞相為實任的宰相。下設平章政事、右左丞、參知政事為副相,與金尚書省制同。右在左上,與漢制不同。中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尚書、侍郎分理政務(至元七年定制)。
因此,元代的中書省取代了前代的三省,實質上是把原來的三個丞相變成現在一個丞相的職位,因而強化了相權,也就加強了皇權。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選官制度的演變
1、漢朝:察舉制
(1)含義:漢代由下而上推薦人才的為官制度。
(2)目的:廣泛搜羅、管理人才
(3)標準:孝廉、秀才(后稱茂才)
2、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含義:由品評官評定人才優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劃分人才優劣的九個等級。
(2)標準:門第
3、隋唐:首創并完善科舉制
(1)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吏;隋煬帝始設進士科,科舉制正是形成。
(2)標準:才學
(3)評價: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①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②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探索攻關】
探索攻關一:漢丞相與秦丞相的職權有何不同?這種變化有何影響?
[答案]職權:秦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牽制;漢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位高權重。
影響:君權受到嚴重削弱。
探索攻關二:面對漢丞相位高權重,漢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答案]措施:①用布衣為相;
②任用身邊作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為尚書令、侍中等,讓他們參與郡國大事,形成“中朝”——決策機構;
③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形成“外朝”——執行機構;
④剝奪三公的權限,擴大尚書的權力,使它成為決策和發號施令的中樞機構尚書臺,大權由皇帝總攬。得出結論:兩漢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
目的: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探索攻關三:三省六部制是怎樣形成的?有何意義?
[答案] 形成:①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后又有中書省、門下省)
②隋朝——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政府最高統治機構。
③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
④隋唐——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結論: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都受制于皇帝,最終權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三省六部制意義:①相權一分為三,強化了君權;
②三省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
③后來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探索攻關四:宋初加強皇權的背景、措施、結果如何?
[答案]背景:唐后期形成的藩鎮割據局面。
措施:①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②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長官為樞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
③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④三司史——管理財政,分割宰相財權;結果: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了皇權。結論:北宋中央政治制度——(“一參”“二府”“三司”)
探索攻關五:元朝加強皇權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①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統領六部,行宰相職權;
②樞密院——最高軍事機構;
③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x藏;得出結論:元朝中央政治制度——(“一省”“二院“)
探索攻關六: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有何影響?
①中國政治制度屢經變化,不斷發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央權力;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和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②地方官對中央和君主的絕對以來,行政效率低下;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難以實施有效的治理。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從漢至元中國政治制度屢經變化,不斷發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后聽命于君主。中央對地方實行多層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層行政組織長期穩定,人身控制嚴厲,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對中央和君主絕對依賴,難以實施有效治理。
小結:
縱觀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加強的過程,可以看出始終伴隨著兩大基本矛盾:
一是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漢朝的中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與完善等就是皇權對相權的分離、削弱;
二是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自漢到元都不斷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從而保證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典型例題:
1.漢宣帝曾稱:“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來的帝王反復重申上述觀念。這主要體現了( )
A.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
C.漢代地方行政制度為后代所沿用
D.歷代帝王將漢宣帝作為治國榜樣
答案 A
解析 郡太守是地方行政官員,材料中漢宣帝強調地方郡太守與皇帝共治天下,也就是強調了地方吏治對國家穩定的重要性,A項正確;材料信息只反映了地方吏治的重要性,并沒有說明中央與地方的集權與分權情況,B項錯誤;據所學知識可知,漢代以后地方行政制度多有變化,C項錯誤;D項材料無從體現,錯誤。
2.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執政大臣也主要從他們之中選擇。這被當時人視為“安宗廟,重社稷”的“漢家之制”。漢代出現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權
B.“家天下”觀念根深蒂固
C.母族親屬關系受到重視
D.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強大
答案 C
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可知,皇帝母族得到重視,故C項正確。外戚擔任“執政大臣”,很可能是自身掌控相權,故A項說法錯誤;“家天下”觀念體現的是宗法觀念,宗法制強調父系血統,外戚干政無法體現“家天下”觀念,故B項錯誤;王國問題在漢武帝時期得到解決,排除D項。
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諶,以知人出名。田歆對他說:“如今應推舉六名孝廉,多有貴戚書信相命,又不好違背,我想自己選一位名士以報效國家,你助我求之。”這體現了( )
A.地方無選官權 B.選拔官吏以品評為主
C.察舉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選官方式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應推舉六名孝廉,多有貴戚書信相命,又不好違背”等信息可以看出,當時推舉孝廉受到貴戚人情的干擾,這體現了察舉制的弊端,故選C項。A項明顯不符合史實;B項沒有體現材料的主旨,材料說明察舉制下品評人物受到了人情的干擾;察舉制是自下而上的選官方式,D項錯誤。
4.“中書、尚書令在西漢為少府屬官,在東漢亦屬少府,雖典機要,而去公卿甚遠。魏晉以來,浸以華重。唐遂為三省官長,居真宰相之任。”這段話意在指出( )
A.漢代少府份屬九卿,位尊權重
B.唐代中書令和尚書令是真宰相
C.中書令和尚書令地位逐漸提高
D.三省制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
答案 C
解析 A項與題干材料中“去公卿甚遠”不符,錯誤;B項沒有體現題干材料的全部信息,錯誤;題干材料中只有尚書省、中書省的信息,沒有門下省的信息,故D項中的“三省制”是以偏概全,且并未體現出“曲折”,D項錯誤;從“去公卿甚遠”到“居真宰相之任”,說明其地位逐漸提高,C項符合題意。
5.自秦漢至明清,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經歷了由郡縣兩級制到州郡縣三級制再到省道府縣四級制的演變。這體現了( )
A.中樞權力體系日趨完備
B.中央對地方控制的加強
C.各地經濟聯系日益密切
D.經濟發展區域化程度提高
答案 B
解析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的演變。題干強調的是地方行政區劃而非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故A項錯誤;題干強調的是對地方的行政管理,不是各地經濟聯系,故C項錯誤;“經濟發展區域化程度提高”是指不同區域發展不同的經濟行業或部門,顯然與題干不相符,故D項錯誤;題干材料說明地方的行政區劃越來越細,體現了中央對地方控制的加強,故B項為正確答案。
6.《隋書·地理志》記載:“漢高祖……矯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連邑,有逾古典。”。這一體制( )
A.吸取前朝教訓,否定了秦朝的郡縣制
B.鞏固專制統治,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C.王國相對獨立,直接威脅了專制皇權
D.管理體系多樣,發展了中央集權制度
答案 C
解析 題圖反映的是漢朝的郡國并行制,它是漢朝在秦朝郡縣制的基礎上實行的制度,故A項錯誤;郡國并行制下封國勢力較大,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故B項錯誤;郡國并行制中封國比較獨立,容易與中央形成對抗,故C項正確;郡國并行制中王國的獨立性較強,不利于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故D項錯誤。
7.“宰相制國用,從古然也。今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故財已匱而樞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財不已。”宋代這種情況突出反映了( )
A.三省六部分工明確運行平穩
B.加強中央集權導致地方貧弱
C.加強君主專制影響行政效率
D.宋代實行三權分立制度
答案 C
解析 材料提及的制度是宋代的二府三司制,這種制度安排的目的是加強君主專制,它的設置使得“財已匱”“民已困”卻仍舊“不已”,由此可以得出加強君主專制影響行政效率,故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二府三司制,故A項錯誤;B項表述本身沒錯,但與材料反映的情況不符,故B項錯誤;宋代沒有實行三權分立制度,三權分立是近代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特征,故D項錯誤。
8.“自經此項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會,窮苦子弟,棲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躍登上第。”下列史料與“此制”直接相關的是( )
A.“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B.“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后百數”
C.“以吏部不能審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銓第等級”
D.“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答案 D
解析 能使“窮苦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躍登上第”的是科舉制。A項是嫡長子繼承的宗法制;B項是漢朝的察舉制和征辟制;C項是九品中正制;D項是唐朝孟郊所做詩句,反映的是科舉制,故選D。
9.《元史·百官志七》記載:“行中書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互為表里。”據此判斷,元代行省( )
A.掌地方軍政大權,且不受中央節制
B.具有中央派出機構和地方最高行政機關的雙重性
C.否定了秦漢以來的郡縣制
D.延續了北宋以來“強干弱枝”的行政管理體系
答案 B
解析 由“行中書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可知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與都省互為表里”(都省即中書省),說明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機構,故B項正確;元朝的行省在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的節制,故A項錯誤;由行省“統郡縣”可知其并沒有否定秦漢以來的郡縣制,故C項錯誤;由行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可知行省在地方上擁有較大的權力,故D項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