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之辯:勿過分強調學生興趣 后期可培養
2017-11-28 14:03:15新浪教育
新浪教育訊11月27日下午,由新浪教育主辦的“新浪2017中國教育盛典高考行業峰會”在北京舉辦,主題為“新高考之變”。來自一線的資深教育、招考專家通過主題演講、圓桌論壇等環節,共同探討新高考形勢變化下,高校、中學、家長、考生的應對之道。
《2017高三家庭教育消費報告》發布
超4成家庭高三花費高于2萬,3成家庭孩子說了算
新浪教育副主編黃曉冬女士現場發布了《高三家庭教育消費報告》,通過問卷調查和聯合新浪微博數據中心進行大數據分析,首次系統地呈現了中國高三家庭的教育消費情況。
《高三家庭教育消費報告》數據顯示,在參與調查的用戶中,43%的家庭高三花費超2萬,其中8%的用戶家庭花費更是高達5萬元以上,高考用戶付費意愿強烈。
報告另一項數據顯示,三成家庭在教育花費上由孩子說了算。可以預見,未來高三消費主體或將慢慢從父母向孩子轉變。
根據調查,高考產品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用戶的認可,但依然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報告數據顯示,高考輔導,自主招生和專家一對一報志愿三大主要高考產品的用戶滿意度全都分布在40%-50%之間,產品和服務的提升是引領整個高考行業發展的關鍵。
黃曉冬表示:“對于高考行業而言,以上真切的變化,是機遇,但同時也是挑戰。”
勿過分強調學生興趣 后期可培養
山西省招生考試管理中心志愿填報專家楊懷珠介紹,由于不分批次,考生缺乏對目標院校層次、實力、專業特色等基本知識的了解,造成高分低投現象。大小年現象可能會再次出現。對此,他建議:考生首先要調整心態,認清自身定位,以不變應萬變。即使不是你的理想院校、理想專業,你也得上,你也得接受高等教育。“興趣愛好我認為在讀書的過程中完全是可以重新培養的,隨著你的知識結構的變化,你的認識能力的提高,可以培養出更多新的興趣。”
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副主任、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張亞群表示,面對新高考的重重變化,考生可以有兩種策略。一種是以“不變”應“已變”:提升總分,重視高考,慎重選擇。另一種是知己知彼,隨“機”應變。談到報志愿,他表示要淡化專業概念,才能應對變化的社會需求。張老師說:“我們培養的人才到社會上就業不是對號入座的,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瞬息萬變的,特別是信息化社會。”
新高考挑戰重重,中學和大學如何應對?
在新高考形勢下,中學教育教學的挑戰性更強了。河北衡水中學副校長王建勇表示,“新高考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和要求,必將促使高中進行新的組織變革和管理的重建。學生學科選擇權的增強對于學校組織學生選課、課程安排都有很大的挑戰。”
對高校來說,新高考取消本科批次劃分,減少了行政干預,增加辦學的自主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楊鋒認為,現代科技發達,科研分工的細化呼喚復合型人才;要想培養杰出人才,就要在保證生源厚度基礎上柔性選拔,長線培養,提前培養。
新高考催生新需求,教育行業融合發展趨勢明顯
新高考的變化催生出新的教育需求,供給端卻幾乎是空白。對于高考志愿和升學規劃來說,舊高考的以分為本逐漸轉向新高考的以人為本,更強調個人的職業發展規劃以及未來的人生規劃。
對于行業的融合發展,各位嘉賓在圓桌論壇環節進行了激烈的討論。而孩子高考時,面對龐大的海量的數據,如何分析,如何與自己匹配,應該由細分領域的專業工作人員幫助他。在此之中,培訓機構、非政府組織、媒體等各種主體都承擔著不同的責任。同時,不同細分領域,不同的輔導方式,都有明顯的融合,這值得行業關注。
在被稱作新高考元年的2017,整個高考行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新形勢下,高考從業者只有對整個行業要保持清晰的認知,才能準確把握機遇,在改革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