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坦廠、國際部、學區房都是家長的“剛需”
2017-11-22 13:27:02中國青年報
11月15日,韓國發生5.4級地震,首爾等多地有震感,建筑發生搖晃。韓國教育部隨即宣布,第二天的高考推遲一周舉行。在相關的新聞報道中,中國讀者看到了非常親切的一幕——
考生急眼:我們的書都撕了啊!很多人只能去垃圾堆里找書。曾有專家稱,考前撕書表達了學生對中學教育的不滿與仇恨,過了啊!
剛剛收攤兒的高考補習班重新開張,紛紛開設“一周密集班”。他們以“最后七天沖擊班”“上帝送你的七天班”等驚悚的廣告吸引考生,每小時收費約五六百元人民幣。
這是剛剛因大學招生舞弊案把總統趕下臺的韓國。就在地震前一天,14日,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就樸槿惠親信崔順實的女兒鄭某“走后門”入學一案作出二審判決。與一審判決結果一樣,崔順實因妨礙公務罪等罪名被判處3年監禁。前梨花女子大學校長崔京姬和前梨花女子大學新產業融合學院院長金慶淑被判處有期徒刑2年,前招生處長南宮坤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零6個月。
韓國人對高考的重視,素來比我們還要夸張。高考日,政府機關上班時間推遲一個小時,股市開盤和收盤時間順延一個小時。按政府要求,機場的飛機在聽力測試期間禁止起飛、降落,汽車和火車司機行經考點附近不得鳴笛,以避免產生噪音影響考生。有的考場附近甚至實行交通管制,警察騎摩托車護送考生到考場。
每年的這一天,寺廟里都跪滿了祈福的家長。想想看,當他們聽說總統密友的女兒假冒體育特長生混入了韓國最好的女子大學,會激起怎樣的滔天憤怒!
東亞民族大概是全世界最重視子女教育的民族。每一代人都會毫不猶豫地為下一代人的成長做出犧牲。這種文化傳統超越國界和政治制度,華裔、韓裔、日裔,幾乎走到哪兒都是考場上的優勝者。
眾所周知,美國的高校招生普遍實行“逆向歧視”政策。以滿分1600分的美國大學入學考試SAT分數來算,錄入常春藤名校的白人學生平均分數要比非洲裔學生高300多分,亞裔平均又要比白人學生高100多分。對非洲裔和拉丁裔學生的成績要求低于白人學生,這是有道理的,是為了大學校園的多元化,也是為償還歷史舊債。但是,為什么又要求我們亞裔學生比白人學生的入學成績高一截兒?這個就沒有道理了,純粹是亞裔學生成績太好,強行打壓你一下。為此,2014年曾有60多個亞裔團體聯合向美國聯邦教育部和司法部投訴哈佛大學,指責其在招生過程中歧視亞裔學生。
據說,在去年年底的美國大選中,很多美籍華人第一次投了共和黨候選人的票,因為特朗普提出取消以上差別對待,“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是的,憑什么呀——我們節衣縮食,買高價學區房,送孩子進高價課外班,甚至放棄自己的事業當“全職媽媽”,最后你把我孩子的入學分數給打個折?
今天華人面對的“高考不公”,幾乎就是20世紀前半期猶太人遭遇的翻版。猶太人和中國人一樣重視子女教育。早年,美國的常春藤名校招生也是完全看分數,“一考定終身”。但猶太移民的子女成績實在是太好了,本土白人子女怎么也考不過他們,于是不再把分數作為唯一標準,實行所謂的“綜合評價”。猶太人也不含糊,你“考素質”咱就“應試素質”——你重視體育,我就送孩子進體育課外班;你重視藝術,我就送孩子進藝術課外班;你重視演講口才,我就送孩子進演講口才訓練班;你重視社區服務,我就讓孩子去服務;最后,你重視議員的推薦信?那么我就去給政客們捐款好了!美國名校對猶太人的招生歧視,從1920年代一直延續到1960年代。后來,可能實在是猶太裔的大學校長和教授太多了,1965年耶魯大學修改了招生政策,第二年猶太裔學生數量就翻了一番。但愿華裔也能有這樣一天。
一個猶太人和一個華人結合,就譜寫出了《虎媽戰歌》。蔡美兒和她的猶太丈夫都是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但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安徽六安毛坦廠中學周邊出租房里的學生家長幾乎如出一轍:除了體育和戲劇課,所有的課程必須得第一名;不能碰鋼琴和小提琴之外的樂器;不能玩電腦游戲;不能自己選擇課外活動,等等。最后,兩個女兒都成功地考進了哈佛。此書出版后,在中國媒體上遭到了眾口一詞的批判,不少人指責作者把中國殘酷的應試教育帶到了美國。但實際上,蔡美兒的父母是菲律賓移民,她就出生在美國的大學校園,一天也不曾在中國生活過。
中華民族極端重視子女教育的文化傳統,是一切改革都不能忽視的背景。韓國地震那天,我正巧在毛坦廠中學,聽李振華副校長說:“我們的辦學目標,就是讓學生和家長滿意。”——這句話,可以讓該校抵擋住學界和媒體的所有指責。
毛坦廠、新東方、國際部、學區房,都是中國家長的“剛需”。教育改革的道理有千萬條,“讓學生和家長滿意”也許不是最重要的一條,但它肯定是足以“一票否決”的那一條。
來源:中國青年報(2017年11月22日11版)時習之